水平固定设置发动机的倾转旋翼机,旋翼更大、转速更低,可缓解涡流环问题,提升安全性;垂直状态下,短舱不会阻碍人员进出或遮挡侧向机枪视野。当然,这个设计难度也更高,倾转机构更复杂。相比之下,V-22"鱼鹰"的倾转发动机短舱设计虽对机构要求低,却存在尾喷气流烧蚀舰船甲板、旋翼滑流干扰复杂等问题。从这一点看,中国新型倾转旋翼机无疑少走了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MV-75搭载两台T64-GE-419涡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达3500千瓦。这意味着,中国新型机若想与之对标甚至超越,未来需要配备3000至5000千瓦级的国产航发,这既是技术门槛,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
从需求端看,中国海军对倾转旋翼机的期待并不难理解。不仅是两栖登陆作战的利器,能快速投送兵力;还是近海快速运输的理想选择,可高效完成岛礁补给;在舰载运输、反潜、搜救等任务中同样能发挥优势。尤其是在南海等海域,它能大幅提升岛礁后勤保障和人员运输效率,强化对相关区域的管控能力。
作为倾转旋翼机领域的后来者,中国的追赶脚步显然在加快。从无人机型的技术积累,到有人机型的试飞突破,每一步都在缩小与国际前沿的差距。正如 "驱动" 网站所言,随着这款新机试飞推进,中国在倾转旋翼机领域的诸多构想正逐步落地。
未来,中国新型倾转旋翼机的服役将让解放军的响应速度更快、作战半径更远,为海军乃至全军的立体作战体系注入新的动能。这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中国国防科技实力跃升的又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