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暴跌后,立陶宛移除中国制造的逆变器,最想要的东西,中方给了波兰

2025-10-07 08:51  网易

中方已读不回后,立陶宛对华发起报复,立陶宛能源部长近日表示,不许在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那么,立陶宛为什么要在此时"硬"起来?对中国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8月下旬,立陶宛议会批准社会民主党人英加·鲁吉涅内出任新总理,她的上任并不是一次权力顺利交接,而是一次政治"救火行动"。前总理帕卢茨卡斯因为商业交易问题被调查,不得不提前下台,这让新总理必须迅速展现出"掌控局面"的能力。


而在立陶宛这种政治体系中,政权更迭往往伴随政策方向的重新表态,而外交政策是最容易"立威"的工具。所以,立陶宛新总理上台后就表示,希望"恢复与中国的外交代表权",并提出希望双边关系能回到"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相似的状态"。

她的这句话从表面上是想修补关系,但仔细分析,这种表态既模糊又矛盾,所谓"恢复代表权",指的是自2021年立陶宛批准台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后,中立关系降级。中国当时立即采取反制措施,召回大使、限制贸易、降低外交层级,这一系列动作让立陶宛经济付出沉重代价。

比如,立陶宛对华出口一度暴跌八成,部分中欧班列线路中断,国内制造业受挫。欧盟虽然声援,但实际经济补偿有限,美国更是只在政治上口头支持。长期的经济压力让立陶宛国内出现了反思情绪,此次社会民主党上台,本身就代表了选民希望外交政策能回归务实,停止以"意识形态"冒险换取象征性政治资本的诉求。


但问题在于,鲁吉涅内政府没有触碰最核心的问题,她没有明确表示要撤销"台湾代表处"这一错误决定,也没有提出任何具体修正方案。换句话说,立陶宛希望"一边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一边保持与台湾地区的联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两头下注的策略,但在现实政治中,很难两全。

更重要的是,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问题的根源不是贸易摩擦,而是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错误行为。正因为如此,中国选择"已读不回"。面对立陶宛的模糊表态,中方没有任何公开回应。对于一个明确挑战过"一中原则"的国家,仅靠口头缓和无法换来信任。

就在这一背景下,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坐不住了,他在近日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宣布,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强硬宣言",但背后更多是政治表演。

要理解他的动机,必须看到立陶宛的能源困境。自俄乌冲突爆发后,立陶宛就摆脱了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并通过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独立号"强化进口能力。这让立陶宛成为"摆脱俄能源依赖"的典型案例,但也让其能源成本飙升、供应压力巨大。


对于一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国家,能源系统安全几乎关乎国家生存。因此,立陶宛能源部长需要证明自己在"防范外部威胁"上有作为。禁止使用中国零件,看似是"防风险",实则是向美国与北约示好。瓦伊丘纳斯在采访中强调,立陶宛已与市场业者协商,确保获得欧盟资金支持的项目中不使用中国设备。这意味着立陶宛要在欧盟标准框架下,进一步排除中国产品,把政治表态融入产业链调整。

但这并非没有代价,他自己也承认,避免使用中国零件可能会放慢再生能源项目的进展。要知道立陶宛正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而中国制造的逆变器、变流器、储能系统等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排除这些设备,立陶宛不仅要承担高昂成本,还可能在技术替代上遇到瓶颈。换句话说,这种"政治防护"反而削弱了能源独立的推进速度。

这场表面上的"报复",实际上是立陶宛政府对国内政治压力的回应,新政府必须同时向两种受众交代,一方面要安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表明自己不会"向中国低头";另一方面,又要给西方展示忠诚,尤其是向美国传达自己仍是"可靠盟友"。而对中国而言,这种小动作根本没有实质影响,毕竟中国能源设备出口规模巨大,立陶宛的市场体量可以忽略不计。

总体来看,立陶宛这次的"报复性禁令",既是政治动作,也是情绪表达,立陶宛未来若继续走这种"既要又要"的路线,可能会在外交上失去更多主动。能源禁令、零件限制,这些看似强硬的政策,最终反噬的将是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