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拒绝了中方发出的九三阅兵观礼邀请。拒绝的理由由韩方高层直接给出:在没有先访问美国的情况下,参加中国的阅兵活动不符合韩美同盟关系的考量。
在8月12日,韩国总统府对外公布了另一项外交行程:李在明将在8月24日至26日访问美国,并在25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8月23日至24日,他还将访问日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正式会谈。
中方阅兵活动的象征意义明显,尤其是在九三纪念日这样的节点上,缺席会被视作一种明确的外交信号。而美日两国的连访安排,更是强化了这种解读。
即便韩方解释是出于同盟排序和外交节奏的考虑,也很难消除外界的政治联想。
韩美首脑会晤议题早已拟定,包括深化韩美同盟、半导体合作、造船业合作以及关键矿产供应链。这些议题恰好覆盖了当下全球产业竞争的敏感领域,也几乎都与中国的核心利益相关。
半导体方面,美国近年持续推动构建排除中国的"芯片联盟";造船业是中韩竞争最直接、最激烈的产业之一;关键矿产合作则指向减少对中国在稀土、锂、镍等资源上的依赖。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日本访问的议程虽然暂未公布细节,但根据日韩近年来的交流模式,可以预判包括安全合作、经贸往来和科技产业链在内的多个领域都会被提及。
这样的美日连续访问,从议题上就具备明显的战略对齐特征,外界很容易将其视作一次有针对性的外交动作。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美国方面在这段时间也释放了多重信号。特朗普与波兰新任总统纳夫罗茨基的会晤被安排在9月3日,即中国九三阅兵当天,这在日程安排上与北京的活动形成了巧合式对比。
韩方在这种背景下派出总统访美,明显是在战略优先顺序上做了选择。
韩国政府的公开理由是,韩美同盟是韩国外交安全的基石,对美关系需要保持最高优先级。
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总统在未先访问美国的情况下出席中国的高规格活动,会给同盟关系带来"不必要的政治解释空间"。
虽然在外交辞令中属于罕见的坦率,但同时也难免带有排他性意味。在李在明上任初期,中韩双方都释放过改善关系的信号。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李在明在竞选期间强调过"实用外交",提出在保持韩美同盟的同时,要拓展与中、日、俄的经贸与政治合作。
他批评过前总统尹锡悦的"价值观外交"路线,认为那种模式过度依赖美日同盟,容易让韩国在地缘竞争中丧失灵活性。
他还曾引用卢泰愚时期的"北方政策"作为参考,强调多元合作的必要性。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但从上任到现在,改善中韩关系的实际举措不多。期间,韩国国内的右翼团体多次在中国驻韩使馆前举行激烈示威,政府并未采取明显措施制止。
韩国还邀请过TW当局的人权官员出席带有官方色彩的活动,这些都让中方感到不满。
虽然韩方在官方表态中没有直接挑战中韩关系的政治基础,但这些细节在外交互动中都会被记录和放大。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美中战略竞争在过去几年不断加剧。美国要求盟友在技术供应链、关键矿产、军事安全等方面站队,日韩作为美国在东北亚的核心同盟,更是被卷入其中。
韩国在半导体和造船业等关键领域与中国存在直接竞争,同时在资源进口、出口市场上又对中国有高度依赖。这种双重属性,使得韩国在外交决策上经常处于"拉扯状态"。
图|韩国造船厂
李在明上任后,虽然提出了平衡的外交愿景,但面对现实的安全压力和产业政策导向,不得不在某些场合倾向于同盟一侧。
这种倾向在中美之间的竞争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参与美方主导的半导体合作框架、在安全文件中提到所谓"印太战略"合作等。
拒绝中方邀请的直接影响是政治信号层面的。阅兵活动是重大纪念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规格的出席名单往往被视作双边关系温度的晴雨表。
总统缺席而派国会议长替代出席,本身就是一种降格处理的方式。这对中韩关系的公众感知会产生明显影响,尤其是在民意敏感的外交议题上。
图|中国大阅兵活动
这种安排也会被国际媒体解读为韩国在大国竞争中的立场选择,即使韩方解释为外交节奏安排,外界也很难忽略与美日连访的组合效应。
对中方而言,这种信号会增加对韩外交策略的不确定性判断;对美方而言,这则被视作同盟内部一致性的体现。
图|美国总统特朗普
韩国的外交走向一直在同盟关系与多元合作之间摇摆。李在明拒绝九三阅兵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过去数月外交趋势的集中体现。
在美中竞争加剧、地区安全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韩国在选择外交优先级时更容易受到安全承诺和经济安全议题的牵引。
图|韩国总统李在明
这种情况下,中韩关系的改善难度显著提高。即便双方在经贸领域保持合作,政治互信的缺口一旦形成,就需要更多时间和实际行动去修复。
对于李在明政府而言,如果未来仍希望推进"实用外交",就必须在类似重大事件的安排上提前沟通,避免形成单方面被动的信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