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估值繁荣的表象之下,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尖锐问题逐渐浮现:我们需要如此多的人形机器人来做什么?当资本的热潮退去,这些企业能否找到真正的应用场景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不明确与产品渗透率低的现状会如何改变?
机器人板块的中报业绩表现也佐证了行业高热度下,这种"未来可期"却"当下无市"的状况,是整个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记者统计显示,板块118只个股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6.26%、1.54%,不只远逊于电子行业,营收中位数表现也跑输全A股水平。盈利能力层面,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平均值为-23.28%,中位数6.44%表现尚可,更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质量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的中位数为1.76%,同样低于全A股水平。
机器人板块乏善可陈的业绩主要缘于应用场景匮乏,有分析认为三大原因制约了应用场景拓展: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能够实现行走、抓取等基本动作,但在稳定性、环境适应性、能耗效率等方面远未达到商业化要求。二是成本高昂。三是需求的模糊性。
尽管机器人板块前景广阔,投资者仍需保持理性:一方面,部分企业估值已经偏高,存在一定泡沫;另一方面,机器人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企业需要持续高研发投入维持竞争力。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虽然想象空间大,但目前绝大多数公司仍处于研发和送样阶段,距离大规模量产并贡献显著业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分析认为,机器人作为科技创新领域,产业早期发展阶段,二级市场存在泡沫成分是正常现象。未来产业必然会出现分化,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量产能力和客户资源的公司才能最终胜出,并兑现到业绩上。资本热情与应用寒流形成的反差考验着每位市场参与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