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团队或许没算过这笔账:加征费用不仅没能打压中国,反而先伤了自己。美国港口已因航运路线调整损失70亿美元,民生领域的连锁反应更在发酵。美国National Tree公司60%货物来自中国,9月进口量同比暴跌70%,售价已上调10%,叠加港口费后价格还得再涨。想换"美国制造"?成本直接飙升2.5到3倍,最后埋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航运博弈的背后,是中美产业实力的较量。全球造船业中日韩占比90%,中国一家就占62%,随着日韩造船业没落,中国接下了更多订单,连韩国烂尾的新西兰造船项目都转投中国。这种产业优势意味着美国船东几乎没有替代选项,想绕开中国港口?中国完全可以在美周边国家设转运港,用更灵活的方式化解成本压力,美方却连基础的港口改造都难以推进。
特朗普喊了多年"MAGA",可这场港口费博弈暴露的全是美国的"力不从心"。政策出台拖沓、执行漏洞百出、产业支撑薄弱,所谓的"压制"最终变成了自我消耗。中国的反制从来不是盲目出击,《实施办法》明确了豁免条款,中国建造的美方船舶、空载修理船舶均可免缴,单船一年缴费不超5次,分阶段递增的收费标准也留足了调整空间。这种"有克制的反击",比美方的任性妄为更显章法。
"Manukai"号的500万账单,本质上是规则与实力的试金石。特朗普团队想靠单边政策拿捏中国,却忘了航运业比拼的不仅是政策嗓门,更是港口效率、产业基础与治理能力。现在看来,这记"重拳"没能打到对手,反倒砸伤了自己的脚。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可谁更稳得住、谁更有底气,答案已经写在了那笔清晰到账的缴费记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