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朱允炆的正规军人数远超朱棣,但由于朝廷缺乏有力的将领,曾经的名将几乎在蓝玉案与胡惟庸案中丧命。朱元璋在晚年为除去可能威胁朱允炆的力量,毫不手软地清洗了大量的文臣武将,甚至杀戮超过一万名精英。谁能想到,朱元璋当初为确保大明的基业,为孙子铺下的保障,反而成了他最后的致命伤。
与朱允炆的无兵可用不同,朱棣自幼便习武,身经百战,指挥若定,身边的将领也多为精锐之士。在靖难之役初期,朱棣成功渡过长江,并迅速围困南京,直逼皇城。朱允炆虽派遣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出城求和,但朱棣根本不予理会。当南京陷入危机时,朱允炆只能寄希望于城防的坚固,然而,意外发生了。李景隆和朱橞竟然打开城门迎接敌军,导致南京的二十万守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便选择投降。
朱允炆痛心疾首,刚刚逃入宫内,便收到了一个老太监急忙送来的铁盒。朱允炆打开铁盒,里面是朱元璋生前所留下的密旨,要求仅在皇城陷落时才能开启。盒中不仅有一张指引地下密道的图纸,指示朱允炆可通过密道逃往城外,还附有一封信,信中写道:"如若朱棣叛乱,可派人向辽王朱植求援,南北夹击朱棣,一定能将其击败。"
朱元璋显然早已预见到朱棣可能叛乱的可能,并为此早早做出了安排。通过将朱植封在接近朱棣的地方,他希望能够牵制朱棣。信中提到的"南北夹击",正是朱元璋布局的关键。而朱允炆在这时才发现,自己在面对朱棣起兵时,担心朱植与朱棣联合,竟然亲手解除朱植的兵权,错失了这张救命的底牌。
悔恨莫及,朱允炆哭泣不已,他只能匆忙放火焚烧宫殿,带着少数忠心的太监通过密道逃亡。朱棣进入南京后,只看到烧焦的尸体,寻找朱允炆的踪迹,然而并没有找到确凿的消息。有传言称他已经死于大火,也有传言说他选择了出家为僧。
朱允炆因急于削藩,未能掌握节奏和尺度,最终逼迫朱棣反叛,自己也因此断送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