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逃亡时发现朱元璋密旨,痛哭流涕大喊:早拿出来,朱棣必败
朱允炆继位后,心急如焚地开始削弱藩王的权力,这一行动直接导致了湘王朱柏全家自焚的悲剧。朱元璋,一个从赤贫起步的普通人,凭借非凡的智慧与谋略,最终从街头流浪者登上了帝国的最高宝座。他的成功绝非偶然,深思熟虑的策略和周密的计划是他成功的关键。作为大明帝国的奠基者,朱元璋不仅关心国家的现状,还极度重视江山的传承,希望能够确保大明帝国的基业千秋万代,长盛不衰。
在接班人问题上,朱元璋特别谨慎,他深知后宫与朝廷的纷争可能会影响帝国的稳定。因此,他从各方面细心考量,最终决定将太子之位传给自己的长子朱标。经过20多年的悉心培养,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的计划出现了重大变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朱元璋重新评估了继承人问题,最后选择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推举为太子。尽管朱允炆缺乏治国经验,但他的聪慧与宽容深得朱元璋的信任,认为他能够肩负起这个重任。
然而,朱元璋的多疑性格并未消失,他深知仅凭朱允炆一人难以压制那些手握重兵的皇叔们。为了削弱他们的权力,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偏远地区,并发布命令,要求这些藩王在没有皇帝的召令下不得擅自进入京城,甚至在他死后,藩王也不允许进京吊唁。朱元璋这一系列的布局,显示出他深思熟虑的防范心理。
朱元璋去世后,朱棣果然没有按照规矩行事,他带领队伍意图进京奔丧,结果被朱允炆的禁令阻止,不得不匆匆返回。然而,朱允炆登基后,面对那些权势滔天的皇叔,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每个藩王都拥有超过万人的军队,而没有一个皇叔对他心服口服,这让朱允炆心中充满了不安,担心他们会对他心生不满,甚至谋反。为此,朱允炆决定加快削藩进程。仅在一年内,他便废除了五位藩王,将他们降为庶民,其中湘王朱柏的家庭因不堪压力选择了自焚。
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削藩政策引发了其他藩王的恐慌。在湘王悲剧的前车之鉴下,燕王朱棣决定不再沉默,他以"征讨奸臣,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朱棣在起兵前积极拉拢宁王朱权与辽王朱植,朱允炆预感到了这一点,迅速下令召回朱权和朱植。然而,朱植听话按命来到南京,而朱权则选择抗命,直接加入了朱棣的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