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会是亚洲获得诺奖最多的国家?该如何看待日本屡获诺奖?(3)

2025-10-09 13:35  iWeekly周末画报

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通过高投资、高积累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大对教育、科研领域的资金支持。其高等教育体系以学术研究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实施严格的国际化战略,如"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推动顶尖大学与国际接轨。 ‌1990年代,日本提出"50年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宏伟目标,并通过制度创新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例如,野依良治等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其研究成果仍能获得政府持续支持,形成了"研究-支持-突破"的良性循环。

日本所获诺贝尔奖一览:

物理学奖

1949年 汤川秀树 因介子存在的预想而获奖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因在量子电动力的学基础研究而获奖

1973年 江崎玲于奈 因在量子穿隧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半导体而获奖

2002年 小柴昌俊 因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 小林诚、益川敏英 因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破坏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而获奖

南部阳一郎(美籍) 因粒子物理学之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发现而获奖

2014年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美籍) 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的贡献而获奖

2015年 梶田隆章 因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而获奖

2021年 真锅淑郎 因对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量化的可变性及可靠预测全球变暖做出贡献而获奖

2025年 坂口志文 因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贡献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