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德国新一届联邦议院在柏林成立,旧政府随之解散,朔尔茨政府正式宣告结束。这位曾经以"稳定者"自居的总理,在默克尔时代余温尚未散尽之际登台,如今却在一片权力真空与党争僵局中悄然谢幕。
虽然朔尔茨政府被"解职",但由于新政府尚未组成,他和原内阁成员仍需"继续履职"。这不是顺利过渡,而是无能与分裂的延续。一边是法律程序完成的象征性"解职",一边是现实政治无解的"继续执政"。德意志政治,正深陷自我矛盾的泥潭。
此次议会选举中,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虽获得相对多数席位,却未能形成压倒性优势;社民党则沦为第三大党。分裂的结果,是新的联合政府迟迟难产,权力的真空不断拉大,政府的合法性也被不断稀释。在一个正面临经济衰退、能源危机、外交困境的国家,权力空转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要知道,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对全球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俄乌冲突没有结束、加沙战争持续升温、中美博弈步步升级,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北约关键一环,却连一个明确的政府都无法迅速产生。这种"拖延症式的民主",不只是德国的病,更是整个西方体制的硬伤。
德国式多党制的弊端在此刻暴露无遗--议会再大、选票再多,若无法快速形成有效执政联盟,所谓"选举合法性"就是空壳。政治协商无限拉锯、政党博弈压倒国家治理,这是制度的危机,不是偶然的意外。
朔尔茨为何会败?根源并不只是他本人的能力问题,而是整个社民党在面对全球变化时的迷失。他上台之初曾提出"转型愿景",希望让德国在脱碳、数字化、工业升级中占据领先;但事实却是,能源价格高企、制造业外逃、对华关系摇摆、对俄政策失控--德国正在失去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失去欧洲主导权,甚至失去民众对"主流政治"的基本信任。
而今,克勒克纳出任新一届联邦议会议长,象征着基民盟试图重夺政坛主导。但基民盟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默克尔之后,它同样陷入路线之争,对内无法统一方向,对外缺乏战略意志。他们或许能组建联合政府,但那也将是一场脆弱的妥协联合,是为了"反对社民党"而非"推动国家"的临时抱团。
无论谁执政,他们都将面对一个更加分裂的德国社会。民众对难民政策的失望、对经济前景的焦虑、对外交政策的愤怒,使得极右翼政党AfD不断崛起,在多个州选举中已成第二大党。这股怒火正在逼近联邦政治中心,而主流政党还在谈判桌上争夺部长职位、讨价还价。政治精英的"沉迷协商",终将让整个建制派被人民愤怒所吞噬。
德国政坛的乱象,其实是整个西方秩序的缩影:制度设计固然优雅,却在危机之下显得笨拙而低效;价值话术层层包装,却掩盖不了深层次的社会撕裂和战略迷失。过去几十年,德国以"制度自信"教育他国,以"规则输出"标榜自己,如今却在自家议会的混乱中,露出了现实主义的真面目。这个欧洲曾经最稳定的国家,如今成为不稳定本身的象征。朔尔茨留下的是一个分裂的德国,新政府面临的是一个断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