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打,第2波全面关税战爆发,特朗普发"永久"禁令,中方好消息
美国此前宣布对全球钢铁和铝加征了关税,如今,第二波全面关税战爆发,对全球汽车征收25%关税。特朗普还声称这是"永久"的。
特朗普为何对汽车行业下手?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 年汽车贸易逆差高达 1200 亿美元,占整体贸易逆差的 22%。特朗普试图复制钢铁行业的 "成功":2023 年钢铁关税让国内产量提升 15%,尽管消费者为此多付 80 亿美元。但汽车产业更复杂:底特律三大车企 60% 的零部件来自墨西哥,关税将推高单车成本 4000 美元,最终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正如墨西哥学者马丁内斯所言:"这不是保护工业,而是让美国老百姓为政治口号买单。"
特朗普的票仓集中在"铁锈地带",汽车工人是关键群体。2024 年密歇根州选举中,承诺 "让工厂回流"的特朗普以 2% 优势险胜。如今的关税战,本质是选举承诺的延续 -- 哪怕经济学家警告将导致 10 万人失业,也要在选票面前赌一把。这种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策略,暴露了民粹主义经济政策的短视性。
永久汽车关税,是真的吗?"永久有效"的措辞吓坏了全球车企,但华盛顿的政治游戏早有剧本。历史经验显示,美国关税的"永久性" 往往随总统换届归零:2018 年的钢铁关税,在 2021 年拜登任内就缩水至 15%。更现实的是豁免机制 -- 白宫已暗示,符合"美墨加协定"的零部件可免税,与美国签订双边协议的国家也可能获得特赦。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玩法,本质是逼迫各国让利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团队的操作充满戏剧性:一边宣称 "永久",一边给盟友留后门。加拿大获得 20 亿加元的"战略基金"缓冲,欧盟被允诺 "紧急谈判",日本则在关税阴影下加速靠拢中国。这种分化策略,延续了特朗普 "逐个击破"的谈判风格。正如穆迪公司的分析:"关税不是目的,而是迫使各国接受不平等贸易条件的工具。"当德国车企被迫考虑在美国建厂,当韩国电池厂商寻求豁免,美国正在重构以自己为中心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