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20时,全国政协第八届委员、医学翻译泰斗王贤才在南昌逝世,享年91岁。这位在199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尽快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提案》的核心推动者,其毕生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促成了中国双休日制度的法定化。这一制度变革不仅重塑了亿万劳动者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中国融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王贤才推动双休日制度的历史进程,折射出中国劳动权益保障体系的演进轨迹。1995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明确将每周工作时间缩短为40小时。这项制度变革的源头可追溯至1980年代,当时国家科委研究中心主任胡平领衔的课题组经过五年调研,发现中国企事业单位有效工时仅占制度工时的40%-60%,为制度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撑。1994年试行的"大小礼拜"制度,正是最终确立双休制的过渡性安排。
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5年国内旅游人数较上年增长20%,旅游收入增长30%,印证了休息时间增加对消费的刺激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年发布的《工时制度变革研究报告》指出,双休制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升12%,服务业人力成本下降8%。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制度确立了中国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定基准,为后续《劳动法》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国际劳动权益发展史显示,中国双休制确立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虽然国际劳工组织早在1935年就提出40小时工作周公约,但中国的制度变革主要基于内生发展需求。1986年胡平课题组的民意调查显示,80%劳动者选择"增加休息"而非"增加工资",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与1926年美国福特公司推行双休制以提升生产效率的资本逻辑形成本质区别,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根本属性。
王贤才的逝世引发社会各界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现状的深度思考。作为医学专家,他在翻译《希氏内科学》过程中形成的严谨学术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力量。其1995年提案的成功实施证明,科学调研与制度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当前中国劳动者年平均工作时间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工时制度,或是对这位制度奠基者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