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谢超】
长期以来,印度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的水资源开发计划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然而,此次雅江水电站计划公布后,与西方频繁炒作"中国的雅江水电站工程会对下游的印度等国造成影响"相比,印度的反应却出人意料地平静。相较于以往对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兴建大型水坝项目的敏感态度,此次印度的沉默,颇为耐人寻味。
鉴于自2020年以来中印关系呈现出的复杂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剖析印度对该问题的反应:
其一,梳理既往及当前印度官方与媒体对该项目的整体态度,以此揭示印度政府和媒体对该项目态度的演变轨迹;
其二,深入分析印度此番审慎反应背后的原因,尤其是从中国先进的生态保障和水资源管理技术如何化解印度主要关切的角度进行解读;
其三,探究在该项目上中印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机制,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印关系在更广泛领域推进务实合作。
一、印度政府和媒体对该项目的整体态度
长期以来,印度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水电开发项目,尤其担忧其对印度境内下游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印度政府官员多次强调项目透明度与信息共享的必要性,而印度媒体及战略分析人士则将此类项目视为对印度水资源安全的潜在威胁。
结合中印在边界、经贸等领域的长期分歧,他们频繁炒作冲突情境下水资源可能被"武器化"等论调。《印度报》《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主流媒体此前曾刊发专栏文章与专家评论,将跨境河流大坝建设描述为印度对华暴露的战略脆弱点。在持续的边界与贸易争端背景下,这类担忧极易被放大,甚至出现"中国可能将水资源武器化"的无端臆测。
与外界炒作的地缘战略意图不同,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级工程,该项目的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服务国内经济发展:
其一,它将显著提升水能在全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为国家能源安全筑牢屏障。
其二,工程实施将大幅优化中国电力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广泛应用,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项目将带动周边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开发,形成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格局,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项目还能拉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工程行业从业者而言,这无疑是历史性机遇。研究显示,大型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拉动GDP约0.15个百分点、创造49万个就业岗位;以此推算,总投资超1万亿元的雅鲁藏布江水利枢纽项目,预计将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西藏墨脱雅鲁藏布江果果塘大拐弯。资料图
鉴于雅鲁藏布江与布拉马普特拉河的水系连通性,该项目涉及跨境水资源管理,而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模式,恰恰体现了作为负责任上游国家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承诺,中印已建立的协调机制便是例证。
尽管对外公布的具体操作细节有限,但今年2月,印度外交部国务部长基尔蒂·瓦尔丹·辛格(Kirti Vardhan Singh)在联邦院质询中明确表示,印度政府已注意到中国批准在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兴建大型水坝项目,并基于自身利益保护等考量,与中方保持着密切沟通。
事实上,正如辛格部长所言,中印在跨境水资源问题上已形成成熟的沟通框架。
依据2006年建立的制度化专家级机制及外交渠道,双方就跨境河流相关问题展开常态化讨论,针对项目规划与建设等事项进行必要磋商。通过专家机制会议,两国已探讨恢复水文数据提供及其他跨境河流合作事宜。中国多次在上游发生紧急情况时向印度提供水文数据,为其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外交层面沟通亦保持畅通,双方已同意尽快召开专家级会议,重启跨境河流水文数据共享与合作。加之今年7月23日,新一轮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举行,双方达成继续加强跨境交流合作、推进跨境河流合作的共识,这一系列沟通机制将持续促进两国防灾减灾合作,惠及流域民众。
从这一对比来看,除了对中国开发意图的不合理揣测外,印度在生态保护、下游权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合理关切,均已通过官方渠道得到传达与回应。因此,在今年7月中国正式宣布项目开工后,印度主流媒体大多报道了相关消息,《印度快报》《印度时报》等引用了工程一些参数,简要提及印度对生态保护等关切,降低反对调门的同时还能有一些相对客观分析。印度各大媒体还大规模转发了阿萨姆首席部长希曼塔·比斯瓦·萨尔玛(Himanta Biswa Sarma)关于"目前并不担心",也"没有理由立即感到恐慌"的采访发言。
网络截图
这种报道氛围让人颇感意外,对比印度媒体此前多侧重臆测中国地缘政治意图的氛围,印度政府与媒体此番的反应可谓平和平静许多。
反观BBC、CNN、彭博社、法新社、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法广)等西方媒体,却反复援引印度媒体过往观点刻意分化中印,意图昭然若揭。而印度媒体不再盲从西方论调的转变,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媒体环境有利于中印加强沟通、推动双边关系回暖。
中国在面对质疑与指责时始终保持透明与坦诚,这是赢得流域国家理解与支持的关键。中国以公开态度回应关切,积极驳斥毫无根据的指责,为获得地区认同奠定了重要基础。该项目历经数十年深入研究与可行性论证,充分依托中国在清洁能源开发、气候变化应对及极端水文灾害管理领域的丰富经验,全方位保障施工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
二、印度为何沉默?
中国在外交与工程层面的双重保障,是此次印度焦虑减少的重要原因。
外交层面,中国外交部积极开展国际沟通和解释工作,强调中国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原则,明确表态不追求单边利益,绝不做损人利己或损害邻国利益之事,"水霸权",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中国的选项。
中国与周边国际河流流域国家签署了50多项双边水资源管理条约和协定,建立了10多个以合作开发和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跨国界河流流域管理机构。以澜沧江为例,中国作为上游国家,一直与下游国家就相关水利水电项目开发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得到了各方的积极评价。
在跨境河流开发中,中国始终秉持高度负责任态度,且拥有丰富的水电工程经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严格遵循中国行业最高标准(亦是全球标杆),全方位推进工程实施:生态环保方面,主动避让多处重要生态敏感区,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系统;功能上,该工程有利于全流域防灾减灾,不会对下游造成不利影响。中方已与有关下游国家开展水文报汛、防洪减灾合作,就雅下水电工程进行必要沟通,并将继续加强与下游国家合作,以项目造福民众、增进友谊。
中国水利部官员明确指出,大坝技术设计采用径流式水力发电模式,这意味着不会从雅鲁藏布江自然河道"调水"。这一解释的可信度源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地理条件,该区域不具备建设大型蓄水坝的自然基础,因此工程采用"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梯级开发模式,仅通过引水利用落差发电,隧道内蓄水量极小,对下游水流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从根本上消除了外界关于"蓄水、泄洪"的担忧。
与外界猜测雅鲁藏布江开发受地缘政治因素阻碍相反,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体现了人类对利用自然、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持续追求。
这项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超过3000米的高原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然而,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使中国工程师能够将这些"不可能"变成现实,这一努力也被认为是"全球气候行动的一部分"。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堪称中国基建技术的"集大成者":在工程设计方面,采用了世界领先的超高拱坝技术,坝体高度突破300米大关,抗震等级达到9级。在施工工艺上,创新性地应用了智能建造系统,实现了大坝混凝土浇筑的全程数字化监控。在环保方面,工程采用了"分层取水"技术,有效保护了河流生态系统;建设了鱼类洄游通道,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实施了系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将工程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严格遵循中国行业最高标准,既最大程度保护原始生态,又有效助力全流域防灾减灾,更通过与下游国家的水文报汛合作让印度等国受益。根据2006年两国签署的一项双边协议,中国持续与印度分享水文数据,尤其是在汛期。中方多次在上游水情出现突发情况时向印方提出水文数据,为印度在下游及时采取防洪减灾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即使在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水资源数据共享仍在继续。此前刚结束的新一轮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中,双方同意继续加强跨境交流合作,推动跨境河流合作,中印之间的水资源合作与沟通渠道,将继续促进防灾减灾合作和造福流域人民。
早在2017年,印度官方对雅江水电项目造成的水量影响已经有了自己的评估。印度中央水利委员会在内的印度技术机构评估认为,中国雅江项目对印度域内水流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鉴于这一技术判断,通过外交手段升级问题可能不符合印度更广泛的战略利益。此外,长期以来中国对雅鲁藏布江的水量使用量极低,仅占全流域径流量的0.3%,这一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不可能对下游国家的水资源造成实质性影响。
三、印度会反悔吗?
与外界猜测的地缘政治因素长期阻碍雅江开发的情况相反,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人类利用自然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奋斗历史。这项超级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极端的气候变化。然而,中国基建团队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突破,正在将这些"不可能"变为现实,该项目也将成为"全球气候行动的一部分"。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横跨地球上最长、最陡峭的峡谷,拥有亚洲最丰富的未开发水资源。该项目建成后,将帮助中国有效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在中国推进"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推动世界低碳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印度的政策和媒体传统上对中国的水电项目持谨慎态度,但近期的低调回应表明了这是其深思熟虑后的决定。这部分源于中国的外交保证、创新的技术设计和成熟的工程经验,也反映了其对稳定和发展双边关系的更广泛关注。
在美国极端关税霸凌政策,中印两国也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最近几周,双方都采取了一些修复关系的具体措施。6月底和7月初,印度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接连访华参加上合组织系列会议,释放出加强中印高层往来的积极信号,同时也被解读为印度在积极履行支持中国主办今年上合组织峰会的承诺。印度总理莫迪可能出席今年的上合峰会,届时将进一步明确两国关系的升温方向。两国关系缓和的势头还体现在人文交流领域,印度于7月24日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此举也为重启两国直航铺平道路。
7月14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开启访华行程。时隔六年,苏杰生再次访华。上观新闻
当然,印度目前所表现出的平静态度,并不意味着未来印度就不会再次对中国挑起事端。鉴于中印两国关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还时常受到地缘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前的互动中留下充分的"证据",以便在必要时能够有力地证明印度方面曾经"主动示好"的事实。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印度未来可能的不当行为,从而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中印紧张局势的缓和对全球地缘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印度的政策和媒体传统上对中国的水电项目持谨慎态度,但印度对中国雅江项目的相对克制反应,反映了技术、外交和战略考量的复杂相互作用,同时也表明印度的这种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此与一些西方媒体的预期相反,中国雅江项目不会像某些西方媒体报道的那样,成为引发中印矛盾的导火索,反而表明印度正在下决心主动对华示好,希望缓和关系和在更广泛的议题上务实合作,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河流管理和能源安全等具体领域,这些领域为中印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