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谈胃癌防治:别有了症状才检查,早期筛查需要内镜技术下沉

2025-04-22 16:03  每日经济新闻

在我国癌症相关死亡总数中,胃癌排第三位。据2022年的数据,我国新发胃癌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相关数据的近四成。

但实际上,如果胃癌能在早期阶段发现,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5%。如果发现时已处于晚期,五年生存率则下降至9.1%。然而,目前胃癌的"三早"效率还远不及预期。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李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胃癌早筛率不足10%,而日韩的早筛率达50%以上。

李鹏提到,与部分国家相比,我国对胃癌的筛查治疗仍依赖"症状驱动",即发现症状才进行检查,而不是定期进行预防早筛。如果胃癌进入进展期,再怎么发力,都不如早期时干预的效果好。

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5%,晚期下降至9.1%

我国是胃癌"大国",而且患病趋势呈现"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进展期比例高;早期诊断率低、生存质量低、治疗选择低"的"三高三低"特征。但由于胃癌早期症状隐匿,约6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治疗手段有限、预后不佳。基于此,我国晚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9.1%。

实际上,如果能在早期阶段确诊,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5%。因此,推动胃癌早诊早筛早治是提高胃癌诊疗效率、提升患者获益的核心策略。李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早期胃癌的治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我国胃癌早筛率不足10%,而日韩的早筛率达50%以上。

限制胃癌早筛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主观层面,患者对于胃癌早筛"怕疼、怕花钱、怕查出问题"的"三怕心理"普遍存在。公开数据显示,以同为消化道癌高发的日本为标准,中国每年进行早筛的人群比例较低,进行胃镜检查的比例不到日本的1/4,肠镜则不到1/5,有大量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人群未被覆盖。

李鹏表示,以无痛胃镜为例,单次筛查成本仅数百元,晚期胃癌治疗费用却高达数十万元,且不一定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人仍选择"忍忍看"。这一公众认知偏差加剧了筛查困境。

对于一些有家族病史、特殊疾病突变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更应该尽早在无症状的时候接受内镜检查。李鹏说,他遇到过一位18岁的胃癌患者。"风华正茂的年纪得了胃癌,他自己很惊讶,家人也很惊讶,但其实胃癌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有胃癌病史,也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

早期筛查需加强内镜设备与技术下沉

在李鹏看来,对早期胃癌来说,困难的不是早期胃癌的内镜切除,而是如何发现早期胃癌,怎么能把这些病人筛选出来。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内镜医生的覆盖比例有限,内镜检查的普及率还没有那么高,老百姓不能及时得到内镜治疗;比如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还很高,不是每一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幽门螺杆菌根除,这些都在制约消化道早癌的发现。"与日韩相比,我们在消化道早癌的治疗技术上没有问题。但进展期的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不明显,如果早点发现,结局一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