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轮中美商贸谈判中,美方做了三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取消了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芬太尼关税;24%对等关税暂停一年;穿透性规则停一年,也就是那个限制技术路径的规则,一键暂停。对海事、物流、造船业的301调查也按下了暂停键。表面看是缓和了,实际上形势已经变了。

韩国的打算很容易理解。趁着中美争执的时候,韩国企业抢夺中国市场,造船就是典型的例子:以前被中国压制,市场份额从巅峰时期的四成一路下滑至不足两成。美国要制裁中国造船业,韩国表示同意,港口的服务费也跟着提高,企业暗中推动,想通过外交和行政手段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还有站队换安全。
韩国对中国材料的依赖已经到了骨子里:天然石墨九成以上来自中国,人造石墨更是无从谈起,稀土、芳纶、镓等重要材料的供应链,全部掌握在了中国手中。心里又怕中国强盛,手上又抱着美国。美国要求韩国把3500亿美元投资到美国本土,咬咬牙就答应了;美方对韩商品加征15%的关税,忍;汽车、半导体、钢铁被威胁加征到25%,还是忍。忍的底气就是认为美国会一直走遏制这条路。第三条路就是赚差价,当中间商把芯片、电子元件等敏感商品绕道运往美国,从而获得利润。
问题来了,中美坐到了一起。暂停关税、暂停规则、暂停调查,三连暂停把韩国的三条路一起按停。韩国媒体之前还把那3500亿美元的投资说成是加深合作的机会,满脸期待;今天看到美中缓和的动作后,情绪马上变了。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一两单生意。豆子就是一个小切面:芬太尼关税取消所对应的就中美互释善意。中国重新开始购买美国的大豆之后,韩国人心里咯噔了一下。中国没有购买美国大豆的时候,韩国也向中国出口了一些大豆,但是价格没有优势,赢在了时机上。
美豆一上市,韩国的份额就会被挤出去。造船更直接:去年喊着要趁制裁抢单,港口费用也涨了,气势很足。现在301调查停一年,中国造船业的手脚放松了,韩国企业的计划中红线一下子变得模糊了。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之前投了制裁一票,今天却没占到便宜,还把中国得罪了,企业主心里怎么能够不打鼓。

安全靠美军,经济靠美市,科技靠美技,这"三靠"路线就是韩国在重大问题上不敢说不的意思。忍耐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预期:美国会一直压榨中国,会一直把韩国当作重要的筹码。但是美国却说停就停、说谈就谈,韩国的忠诚,不过是一纸空头支票。有人建议那就转到中国去。理性来看,并不是那么简单:材料依赖度高是事实,供应链控制权在中国,但是之前配合制裁、加费、跟风喊话都被记在案上。
这次暂停是一年。韩国有一年时间:能不能利用这段时间理清外交政策,为自己留出余地?过去几年,韩国在夹缝中穿行,时而得利,时而受创。只要双方对峙不结束,空隙就会存在。今天缝隙没有了,地面变得平坦,过去靠缝隙生存的人,手中的工具就失去了作用。

产业上最担心的就是供应突然断掉: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稀土、芳纶、镓等从化工到电子再到新能源的一系列基础材料,一旦出现价格波动或者政策限制,工厂就要停工,出口就会拖延。以前的做法就是把风险外包给政治,靠站队来消化风险。目前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所以这个行业也只能自己想办法。对外谈判时要少一些情绪化的表达,多留一些弹性的空间,不要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对抗的继续上面。
产业升级不能只靠喊口号:半导体上游的设备、材料,新能源电池的化学体系,造船用的绿色燃料方案,汽车的智能平台,这才是使一个国家在风浪中屹立不倒的根本。以前依靠市场份额,可以左右逢源;现在依靠技术路线,才有话语权。外交上所要达到的平衡,并非两边都讨好,而是在明了自己的底线之后,去理解对方的需求,发现其中的风险所在,然后决定什么时候该放慢速度,什么时候可以加快速度。

有人问中国会不会原谅韩国之前那些配合制裁的行为呢?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商业世界有记忆,但更重利益,在产业链中,只要合作可以提高效率,企业就会坐下来谈;政治上的裂痕,需要时间、诚意以及具体的修复措施。常态不等于习惯,习惯是被动的,改变是主动的。韩国有没有改变的能力呢?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还差得很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