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作为年度《亚洲实力指数》报告的重要补充,当地时间周三(24日),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发布《东南亚影响力指数》。
据美媒彭博社、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等报道,研究显示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东南亚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合作伙伴。而受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影响,美国在该地区本就不稳定的影响力或将被进一步侵蚀,中国的领先优势有望持续扩大。
"中国通过贸易、投资与外交手段,在这个曾由美国主导的地区扩大影响力。"这份报告指出,中国的身影"遍布东南亚"(China is everywhere in Southeast Asia),在每个东南亚国家均保持稳定存在,是11个东南亚国家中6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的首要合作伙伴;美国是该地区第二大具影响力的合作伙伴,但其影响力在各国间差异极大,其仅为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首要合作伙伴,在其他多国的存在感正日益边缘化。
在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三国,中美影响力差距尤为显著,中国的影响力比美国高出60%至150%。而在越南和泰国,两国影响力则几乎不相上下。
不过该指数也指出,中国并未在该地区形成"完全不受挑战"的主导地位,东南亚更注重区域内联动性,因为对东南亚各国而言,彼此间的重要性远超任何单一外部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也在通过"多元化"策略,避免依赖单一大国,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洛伊研究所的副研究主任苏珊娜·帕顿(Susannah Patton)就报告结果表示,中国目前以"明显优势"领先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加征高额关税、大幅削减对外援助并收紧移民政策的一系列举措,或将加速该地区向中国"靠拢"。
帕顿向ABC强调,研究团队并不认为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是"霸权式"的(hegemonic)。
她解释道,"中国不是东南亚在所有影响力层面上的主要合作伙伴。比如,在防务网络方面,中国虽在努力建立更实质性的防务伙伴关系,但目前规模仍十分有限,远不及美国。"
报告对此总结道,"外界常将中国对东南亚的所谓'霸权地位'视为既定事实,而《东南亚影响力指数》则'客观校准'了我们对中国在东南亚角色的认知,将其定位为该地区领先但非绝对主导的外部合作伙伴。"
以下配图皆为报告截图
中国领先,与美国差距"或将进一步拉大"
根据洛伊研究所官网介绍,《东南亚影响力指数》基于经济关系、防务网络、文化影响力、外交关系及区域参与度等5大维度,评估了10个外部合作伙伴对东南亚11国的相对重要性。
帕顿表示,这项新研究是对《亚洲实力指数》的重要补充,"《亚洲实力指数》对比的是整个印太地区各国的实力,而《东南亚影响力指数》则聚焦于每个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动态。"
这份报告显示,在东南亚地区,中国的影响力广泛且显著。从整体来看,中国是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力量,也是多数国家的首要合作力量。中国凭借经济合作占据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在整个地区持续推进稳定外交,为这一优势提供支撑。
报告称,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贸易与经济合作领域,中国在该维度的得分几乎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几乎是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吸纳了该地区约20%的出口商品,同时占该地区进口额的26%。
同时,中国也是该地区日益重要的私人投资来源国。2015至2024年的10年间,中国在东南亚新增项目投资中占比21%,而在截至2017年的上一个10年,这一比例仅为13%,当时日本是该地区的最大外资来源国。
中国与东南亚11国的经济关系得分
此外,中国还是东南亚地区首要的外交合作伙伴,不仅在该地区设有广泛的使馆网络,还持续保持高频次的高层政治互动。中国是许多东南亚领导人和外交部长的首选国际访问目的地,中国领导人与外长也是该地区接待的、来自区域外的同级别访客中最为频繁的,这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但中国在其他领域仍存在短板,在文化影响力和媒体信息传播方面落后于美国,在东南亚的防务合作网络也相对薄弱。仅在"武器采购"这一项指标上,中国才跻身重要参与者行列,是该地区第三大武器供应国,落后于俄罗斯和美国。
报告还提到,中国在东南亚大陆国家的防务存在感相对突出,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挝。但这更多是由于其他外部合作伙伴在当地存在感较低,而非中国主动将这些合作列为优先事项。
在"东南亚地区完善防御网络"方面,中国仅为第13名
美国是东南亚地区第二大影响力的合作伙伴,但其影响力呈现出"两面性":在菲律宾和新加坡,美国是至关重要的防务与安全合作伙伴,存在感极强且作用关键;但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尤其是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大陆的小型国家,美国的存在感则较为边缘化,其外交互动与经济合作均显得零散无序,无法与中国形成有效竞争。
报告认为,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高层外交互动本就有限,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援助削减及国际教育领域推行的全球政策,恐将进一步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加剧与这些国家之间的隔阂。
中国与美国的整体影响力得分(2025年)
"日本在全维度合作积极参与"
报告指出,中美之外,还有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四个外部中等强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只有日本在该地区拥有"全维度"影响力。
尽管近年来日本的经济影响力相对落后于中国,但它在地区安全援助提供及经济合作领域的重要性仍在不断提升。
澳大利亚、印度和韩国的影响力在不同国家和领域存在显著差异:澳大利亚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合作领域,韩国则侧重防务网络;而印度虽已构建起完善的合作框架,但合作实际推进力度,往往落后于已宣布的规划节奏。
2025年,澳印日韩在经济关系、防务网络、外交影响、文化影响方面的得分
在印太区域外,也存在一支对东南亚地区施加影响力的"第二梯队"--法国、俄罗斯、英国和加拿大。报告认为,近年来这些国家对东南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这是它们参与印太事务、在对华关系之外深化区域合作等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
尽管这些国家并非地区核心参与者,但凭借针对性策略,仍能在特定领域发挥影响力。
其中,英国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前英联邦国家持续的文化影响力及合作互动;俄罗斯则通过向东南亚大陆国家出口防务产品、借助媒体平台传播信息,在该地区占据一定立足点。
东南亚国家广泛认同"邻国关系>中美竞争"
报告同时提到,东南亚拥有自身的战略动态。对东南亚各国而言,区域内部的互动动态,尤其是邻国间的关系,其重要性往往超过单个外部力量。
尽管中美是东南亚地区首要的外部合作伙伴,但报告显示,东南亚各国彼此间的集体重要性仍高于任何外部合作伙伴。例如,东南亚国家间的集体影响力比中国的整体影响力高出约6%。这一结果也印证了自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该组织在区域内部逐步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功。
报告强调,"外部观察东南亚时,往往会忽视这种区域内部动态:在部分东南亚小国,主导其对外关系的是邻国关系,而非中美竞争。"
2025年,东南亚与最大外部合作伙伴的综合影响力对比分析
东南亚存在两组紧密的邻国关系集群,它们在经济、移民与文化领域联系密切:一组是湄公河东南亚集群,涵盖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另一组是海洋东南亚集群,包括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
不过,这一情况并非适用于东南亚所有国家,也有部分国家正愈发倾向于寻求区域外合作伙伴,而非依赖区域内关系。
报告特别"点名"菲律宾,指出美菲同盟正处于2017年以来的高点,在几乎所有防务相关指标上,美国都是菲律宾的首要合作伙伴。此外,菲律宾的第二梯队重要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均为美国盟友,这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在菲影响力。在小马科斯政府执政期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剧。
总体来看,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在推行多元化策略,以避免依赖单一大国,并降低中美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多数东南亚国家已形成较为多元的外交政策,没有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完全依赖另一国,或处于其"完全不受挑战的势力范围"内。
例如,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越南五国,至少有一项影响力细分指标的榜首由不同外部合作伙伴占据;即便是柬埔寨和老挝,也各有四个不同合作伙伴在至少一项影响力细分指标上处于领先。
而在旅游、教育、贸易、投资等特定领域,部分东南亚国家仍对中国存在较高依赖。
报告还补充到,在研究期间开展的专家访谈显示,没有证据表明东南亚地区在处理与过多外部伙伴的政治互动或事务协调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东南亚国家擅长应对众多且有时有竞争关系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