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喝一杯温水,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但网上却流传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说,白开水放凉后堪比"慢性毒药",里面滋生了大量细菌,喝了伤身;另一个却说,水温超过65℃会致癌,越烫越危险。
一冷一热,听起来都挺吓人。那问题来了:到底喝什么温度的水才安全?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我们一个一个来拆解。
一、白开水放凉后会变"毒水"?真相没那么吓人
网上有一种说法:白开水放置时间久了,会滋生细菌、形成亚硝酸盐,喝了等于慢性中毒。这个说法听起来挺吓人,但实际上结论过于夸张。
首先,白开水在烧开过程中,绝大部分细菌和病毒已经被杀死,只要储存得当,短时间内基本不会变质。家里用干净的玻璃瓶或保温杯装水,常温下放置6-8小时,或者冰箱冷藏24小时内,水质变化非常小。
至于被反复提起的"亚硝酸盐"--这是一种在腐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化合物,但实验发现,白开水即使放置48小时,其亚硝酸盐含量也远远低于饮用水安全标准。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数据显示,超过72小时未密封保存的水,其亚硝酸盐含量才会略有升高,但与中毒剂量相比仍相差甚远。
所以,白开水放凉后不是"毒水",但前提是--容器干净、密封良好、不要放太久。特别是夏天,细菌繁殖快,最好当天喝完。
二、65℃的水真能"喝出癌症"?这里确实要当心
另一个热议话题是"喝太烫的水会致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6年就把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
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这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类致癌",证据虽未完全确定,但动物实验与流行病学研究都支持这个结论。
比如,一项发表于《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就指出,经常饮用超过65℃热饮的人,食管癌的风险显著升高。食管黏膜非常娇嫩,高温液体会反复破坏黏膜屏障,诱发慢性炎症,久而久之,细胞修复异常,就有可能癌变。
中国是热饮文化盛行的国家,食管癌在某些地区的发病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特别是一些人喜欢趁热喝茶、喝汤,甚至刚烧开的水就直接灌入口中,这种"勇气"确实伤不起。
那到底喝多少度的水最合适?医学上并没有绝对标准,但建议饮用水温控制在45℃-60℃之间。用嘴唇轻轻试温,感觉温热但不烫口,就是合适的温度。
三、凉水、热水、温水,到底哪种最健康?
既然太烫不行,放太久也不推荐,那我们到底该喝什么水?答案其实很简单:新鲜烧开的温水,既杀菌彻底,又不会刺激口腔和食道,是最安全稳定的选择。
至于"凉白开"是否健康?如果是当天煮、干净密封,并不过夜,喝凉白开完全没问题。但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还是建议喝温水,减少肠胃刺激。
而冰水虽然在夏天爽快,但对胃肠道是个挑战。研究表明,冰水会导致胃部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尤其饭后立即饮冰水,容易引起腹痛或腹泻。
四、热水瓶、保温杯,用得对也很关键
除了水温本身,装水的容器也值得我们注意。塑料水壶不耐高温,尤其是回收塑料或劣质材料,遇热可能释放有害物质。国家标准推荐,饮用热水应使用食品级不锈钢、玻璃或陶瓷容器。
而保温杯虽然方便,但如果长期用来装茶、果汁、牛奶等,会造成有机物沉积、细菌滋生。建议每天清洗,定期消毒,保持杯内干燥避免异味。
五、这样喝水,才是真正健康又科学
总有人问:"每天到底该喝多少水?"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相当于6-8杯水。但这个数值并不是"硬性指标",还要根据个人体重、运动量、气温等灵活调整。
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是:尿液颜色浅黄,说明水分摄入基本充足;如果尿色偏深,或者口干舌燥、皮肤干裂,就说明身体缺水了。
另外,喝水不能一次性猛灌,建议少量多次、均匀分布在全天。特别是起床后、饭前半小时、运动后,都是补水的好时机。
写在最后
白开水不是毒药,65℃水也不是剧毒,但错误的喝法、长期的不良习惯,才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别被网络谣言吓到,也别对科学警示掉以轻心。喝水虽小,却关乎健康每一天。
养成科学饮水习惯,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