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为何点名胡塞武装别再袭击商船?背后都是“人情世故”?(5)

2025-07-11 16:07  头条

这次安理会发言,就是一次主动的"去关联"。中国在维护国际航线的同时,也在维护自身在中东事务中的中立身份。

中方讲人情,也守规矩;不偏不倚,也不回避。

以色列空袭反击,局势未见缓和

7月6日晚至7日凌晨,以色列对胡塞控制区展开反击行动,打击目标包括红海沿岸的荷台达港、伊萨角港、萨利夫港等关键港口。

这些地区不仅是胡塞武装物资补给的枢纽,也是其对外控制航线的战略节点。

同时,早在2023年11月在红海被胡塞武装劫持的"银河领袖"号货轮也成了打击目标,原因是船上被胡塞武装安装了用于监视国际航运的雷达系统。

然而,中国在此次安理会发言中,对以色列的空袭并未正面置评。

这种"外交留白",不是逃避,而是战略。

因为涉及到以色列、伊朗、沙特、美国等国家,中方此时不选边,不表态,反而为后续可能的多边协调留下空间。

红海战事背后,是全球航运与能源链条的隐痛

红海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连接苏伊士运河,是中东石油运输的生命线。

自胡塞武装加强打击以来,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全球航运公司被迫改道非洲好望角,运输成本飙升,周期延长。

很多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原油、天然气等能源进口成本受到直接冲击。

中方的发声,其实也在为自身能源战略、贸易稳定争取空间。

红海虽然远,但它牵动的不只是船只,还有全球经济的神经。

说得分寸,是艺术;做得尽责,是担当

中国对于此次事件呼吁胡塞武装不要打击商船,和此前呼吁美国和以色列不要打击伊朗,立场是一样的。

虽然中国不会参与任何战争,但中方希望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