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借演习找回面子】
它试图向国内外展示:印度空军依然强大、训练有素,这是莫迪重塑"强硬"形象的手段。
当然,相比于"重新挽回尊严",对于印方来说,也有一些比较"务实"的目的,比如在巴基斯坦持续延长对印空域禁令、双方边境高度戒备的敏感时期,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演习,对巴基斯坦防御姿态、反应速度和决心进行一次试探。
不排除印方在演习过程中,突然"灵机一动",随便找个借口再次对巴基斯坦发动突袭,为了提防这一点,相信巴方也会对此次演习保持高度关注。
【莫迪的强硬形象需要演习支撑】
印度大规模采购武器,想要"一雪前耻"
不过对于巴方来说,除了这次演习需要关注之外,印方还有一个动向也非常值得警惕,那就是在上次冲突结束后,印度批准了大量的军购计划,似乎想在未来"一雪前耻"。
比如印度从美国采购的3架AH-64E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已经交付,剩余的3架也预计能在今年年底就位;再比如印度国防部签署了13份合同,总额超过2亿美元,从集成无人机探测与拦截系统、低空轻型雷达,到超短程防空发射器和导弹,再到无人机和巡飞弹,可以说将印度的体量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
但是,这些"临阵磨枪"的措施,却未必能取得多少成果,印度在军购领域舍得砸钱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却一直是军购"冤大头"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但这种手段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毕竟军演和采购,都无法在短期内解决印军在体系作战能力,此前冲突暴露的,可不仅是单一装备的优劣,更是整个作战体系在面对特定战术体系时的脆弱性,这些结构性短板,非朝夕之功可弥补。
更何况,印度政府也不能太过明目张胆的纠正这一问题,毕竟在莫迪政府的宣传中,印度空军"大获全胜",印度装备"所向披靡",隔壁的邻居"不堪一击",在这种氛围下,想让印度高层承认不足,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再说了,印度军工采购时的流程繁琐,贪腐情况严重,当年的"阵风"采购价足足2.4亿美元一架,但针对"辛格"专员的调查,却至今没有一个结果,也可能影响装备最终发挥作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