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消失30年,女儿才知道:爸爸造的船,叫核潜艇(2)

2025-10-02 11:54  环球人物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从1957 年至1986年,黄旭华隐姓埋名近30年,与家人、亲友断了联系,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见到他。幸运的是,妻子李世英与他拥有共同的事业,一直是黄旭华最坚强的后盾。

·1988年,黄旭华在辽宁葫芦岛试验基地。(新华社)

1988 年4月,中国一代核潜艇问世18年后,迎来发展历程上的"史诗级时刻"--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项试验十分危险,用黄旭华的话来说:"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此前,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失败,让不少乘试人员心绪波动。为了稳定人心,62 岁的黄旭华虽然心里紧绷,还是毅然作出决定--亲自参与试验!得知他的选择后,李世英十分支持:"你是总师,必须下去,不然队伍都带不好,没人听你的话。再说,你要为艇上人的生命负责到底。"

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潜,10米一停,再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钢板承受巨大水压,时而发出"咔嗒"的响声。在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到安全深度后,艇上顿时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

后来,黄峻收到父亲在下潜后10天内写的一封信。信里写道:"我们进行了一项技术难度很大、危险性又很大的试验。如果由于工作上任何一点疏忽而出现微小的破损,将会艇破人亡,葬身海底。所以工作必须细致入微,不得有半点含糊。你现在要考高中,也是同样的道理……"黄旭华还向女儿展示了试验后"灵感一来"写的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2019年4月23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举行。这是中国某新型核潜艇。(新华社)

"现在回想起来,那封信写得情真意切。父亲不仅用这个例子教育我,还在信中对自己提了要求:要戒骄戒躁,把后续试验做好。但我当时没能真正理解、消化掉父亲的每一份爱。现在想来还有些遗憾。"黄峻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回忆起晚年仍认真工作的父亲,黄峻向记者细数起那些点点滴滴--

"父亲90多岁仍保持着半日工作的习惯,上班号响,准时到岗;涉密文件留在办公室,非涉密文稿带回家处理;专注工作时,吃饭需母亲多次催促。后来视力衰退,他借助放大镜审稿,或让母亲协助审稿。直到在一次颁奖中结识眼科专家,赴浙江手术后,他得以更好地工作,非常高兴。

"别看他工作时一丝不苟,可在生活中又有可爱的一面:他喜欢打太极拳,在我小时候还爱养花养鱼,会多种乐器,爱听交响乐,只是后来因工作繁忙无暇触碰;高兴时会在湖边引吭高歌,对新鲜事物永远抱着强烈的求知欲--前些年进口电子产品少见,拿到英文说明书的他能在火车上一路翻译;看到不懂的小物件也会露出好奇的表情,琢磨着'这能不能用在核潜艇上'。只要是未知的知识,他都想弄明白。

"住院后,父亲仍保持着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习惯,即便后来卧床,也会让我们拿来收音机听新闻,关注航天等大国重器的发展情况,在卫星发射等重要时刻还会守着直播。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念叨着'再给我一两年,就能把核潜艇发展史资料全整理完'。我始终觉得父亲非常幸运,能够将个人热爱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乐此不疲地投身核潜艇事业中。

"2019年国庆时,父亲曾和其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阅兵。那时,他就为国家的蓬勃发展感到特别高兴。如果他还在,看到今年的阅兵盛况,肯定会非常欣慰,一定还想继续为此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