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二,在印巴冲突中表现糟糕,印度的地区威信下滑
2025年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Pahalgam)附近的拜萨兰谷(Baisaran Valley)发生恐怖袭击,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迅速采取外交和军事措施。4月24日起,双方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LoC)附近发生小规模武装冲突。5月7日,印度发动"朱砂行动"(Sindoor Operation),通过导弹和空袭打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则发动"铜墙铁壁行动"(Operation Bunyan-um-Marsoos)反击,声称击落包括"阵风"、米格-29、苏-30等多架印度战机,并对印度哨所和基础设施进行导弹袭击。5月10日,在美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卡塔尔等36国斡旋下,双方通过DGMO热线达成停火协议,这场被外媒称为"21世纪最危险对峙"终于停止。
印度原本希望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展示它在南亚的绝对实力优势及地区主导权。然而,结果却令印度及世界"大跌眼镜"。印度不但没有获得"一边倒"的军事胜利,反倒成为军事上付出代价更高的那一方,既没达到"战略威慑"的效果,也损害其"南亚稳定器"形象。印度"断水"等举措也警示了邻国过度依赖印度的风险。南亚其他国家将加快"多向结盟"的步伐,避免过度依赖印度。它们会在保持与印度合作的同时,积极发展与中美等大国及中东国家的关系,以增强本国的战略自主和安全。
莫迪与特朗普。视觉中国 资料图
困境三:关税战动摇美印战略互信,印度的外部支柱遭削弱
2025年2月,莫迪访美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谈,双方提出"Mission 500"目标,计划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并探讨加强能源、国防合作与签证等议题。印度为缓和特朗普对其高关税壁垒的批评,主动削减摩托车、威士忌等产品的进口关税,并承诺降低或取消价值约23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关税。
此后,双方就关税进行了五轮磋商。然而,双方在农业与能源领域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调和。7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指责印度"关税壁垒最繁杂"。8月6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叠加此前已实施的25%关税,使印度商品面临高达50%的总税率,成为美国全球征收最高关税的国家之一。印度回应称美方加征关税"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合理",强调其能源安全需求,随后对核桃、杏仁、大豆、酒类等部分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印度甚至取消了其防长的访美行程以示抗议。
美印关系是莫迪"邻国优先"政策的外部支柱,旨在通过与美国的战略合作抵御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在这场关税战中,美国将经济问题与地缘政治捆绑,试图逼迫印度放弃战略自主,印度发现自己并不是美国平等的战略伙伴,更像是一个可以被随意施压的"小弟"。美印关税战动摇了两国关系根基,暴露了两国战略互信的脆弱性,削弱了印度"邻国优先"外交的外部支持。印度是南亚稳定力量和可靠经济伙伴的形象被质疑,南亚国家将寻求发展与域外经济体的经贸关系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