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5日,加拿大总理办公室发布关于乌克兰问题的联合声明,乌克兰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4国,以及欧盟和欧洲理事会等17方共同签署。
声明强调各方渴望乌克兰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支持立即停火,并建议以"现有接触线"为谈判起点,重申"国际边界不得以武力改变"的原则。同时,各方承诺制定措施,"充分利用俄罗斯已冻结的主权资产",为乌克兰争取所需资源。

然而,细察西方在其他冲突中的立场,可以说,这份声明所谓的的"原则性",全是透露着西方的双重标准。
该联合声明提出以当前接触线作为谈判基础,并强调不动用武力改变边界。值得注意的是,声明明确将利用俄罗斯被冻结资产援助乌克兰,呼应了此前特朗普关于"以现有战线为谈判起点"的表态。
与对俄迅速强硬的态度不同,面对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所引发的人道危机,欧盟反应迟缓。直至今年5月,欧盟外长会议才启动对《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人權条款的审查;9月才提出对以方部分官员实施制裁。西方在加沙问题上的克制,与对乌克兰问题的高调干预形成强烈对比。
回顾历史,西方的双标嘴脸早有先例。上世纪90年代,克罗地亚、波黑等国脱离南斯拉夫独立,迅速获西方承认,尽管同样改变了原有边界。而克里米亚、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等地寻求独立时,却被西方谴责为"违反国际法"。同一行为,在不同地缘利益下受到截然不同的评判。
10月23日欧盟领导人会议未能就动用俄冻结资产向乌贷款达成共识。比利时首相反对以此作担保,匈牙利总理也警告俄方可能报复。欧盟内部对俄乌问题的分歧,进一步暴露其原则执行的不一致性。
西方强调"边界不可武力改变",却承认科索沃独立、默许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吞并进行缓慢反应。国际法在此成为工具,而非准则--其适用性常取决于国家利益,而非正义本身。
国际边界不可侵犯本是国际秩序的基石,但当它在乌克兰被高调捍卫,在巴勒斯坦被低调处理;当某些独立受赞扬,某些公投被谴责--所谓"原则",不过是强权制度下,西方双标嘴脸的外交修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