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乌克兰在全国范围内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打击,导致电力系统严重瘫痪,多地陷入黑暗。自11月8日凌晨起,俄军发动了持续两天的大规模空袭,动用超过45枚导弹和450架自杀式无人机,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铁路系统及城市基础设施实施了密集轰炸。

乌克兰全境遭到俄军连续2天的大轰炸
基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多地发电厂、变电站和油气设施被精准摧毁,全国40多个城市受到影响,电力机车全面停运,铁路运输中断,部分列车被迫由内燃机车拖离至安全区域。乌克兰铁路公司已宣布无限期暂停开往前线重镇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列车服务,后勤补给线遭受重创。

乌克兰铁路系统被炸
此次袭击中,俄军使用了包括"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口径"巡航导弹以及大量"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尽管"伊斯坎德尔-K"系统搭载的9M729型巡航导弹被部分舆论称为"全球禁止"武器,但目前并无现行国际公约明确禁止其使用,该说法更多属于宣传层面的定性。

俄军发射了"全球禁止"导弹
然而,此类高精度、远射程武器的频繁投入,充分表明俄罗斯正试图通过系统性摧毁关键基础设施,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持续能力。由于电网剧烈波动,基辅有轨电车发生自燃,城市运行陷入混乱。乌克兰能源部长斯维特拉娜·格林丘克承认,尽管部分系统已恢复稳定,但全面供电短期内无法实现,停电成为不得已的维修手段。

基辅市一片漆黑
此次军事行动被视为俄罗斯在战争关键阶段的战略升级。一方面,通过打击能源与交通网络,削弱乌克兰的军事动员能力与民生韧性;另一方面,在美国政权更迭的敏感时期施加压力,试图影响其对乌军援政策。此前拜登政府批准乌克兰使用ATACMS导弹打击俄纵深目标,俄方则以全面报复回应,释放出强烈威慑信号。俄罗斯近期试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并更新核威慑政策,虽未明确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其言辞与行动叠加,营造出核战风险上升的氛围,意在震慑西方直接干预。
战争中民用技术的军事化应用也日益突出。中俄产民用无人机被广泛改装用于战场侦察与攻击,尽管中国官方明确表示不向冲突方提供武器,但民用产品出口管控难题凸显,成为国际治理的新挑战。美国借此指责中国"间接支持俄罗斯",更多是地缘政治话语的延伸,而非基于事实的定性。

乌克兰热力电厂发生了大爆炸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已就黑海粮食协议等问题展开斡旋,欧盟加速推进防务自主,全球多个"南方国家"表达调解意愿,反映出对和平解决冲突的普遍期待。然而,当前战局僵持,双方均无退让迹象,短期内实现停火难度极大。
乌克兰正面临开战以来最严峻的基础设施危机。尽管"全黑""核打击前最后警告"等表述带有明显煽动性,但背后反映的现实不容忽视:现代战争已从正面交火扩展至民生系统的系统性摧毁,平民成为间接但主要的承受者。在断电与炮火之中,信息的理性辨别尤为重要。真正的安全不会来自无休止的对抗,而只能通过对话、妥协与人类共同的良知来重建。战争可以摧毁电网,但不应熄灭对和平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