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将出现大雪封门?答案来了

2025-11-27 09:35  头条

11月的日历眼看翻到了底,外面风一阵紧一阵。这才几天工夫,那股寒潮大军从新疆一路杀到东北腹地,速度快得让人来不及添衣。一时间,全国各地气温拉锯,南北体感彻底割裂开来。

对住在西北、东北的朋友来说,"猫冬"已不是传说。朋友圈里,一张张埋地窖的大白菜照片轮流刷屏,萝卜、苹果、南瓜等在昏黄的灯泡下列成了队,层层叠叠,仿佛提前做好了冬的长期准备。

可在广东、海南,棉袄还压在衣柜底,外套随手搭在手上就能出门。广州街头中午甚至有男生穿短裤T恤打球,仿佛这轮冷空气还得绕道非洲先凉一圈。南北温差能飙到十几度,那种"同一个季节,不同体验"的感觉,今年格外明显。

再看长江沿线,白天太阳高挂烤人,晚上风一来又得紧裹外套。这样的天,羽绒服捧在手里一会儿,脱了又挂在胳膊上,进出两步就嫌麻烦。衣服翻来覆去穿,感冒一波没走远,第二波又跟上来了。

眼下气象台已发出预警,监测显示冷空气正一波跟着一波往南侵袭:四川盆地西部到甘肃河西、北至内蒙古东部,辽宁、吉林、黑龙江轮番接力,大范围小到中雪,部分地带暴雪已降临。局地阵风风力达六七级,出门等着被风吹得脸疼。

东北三省,特别是辽吉交界,成了暴雪的重点区域。前两年沈阳大雪封门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今年又成焦点。气象专家提醒,这波冷空气是"弱拉尼娜现象"的典型表现--西伯利亚冷气团南下,东海暖湿气流活跃,碰撞之下,多地都会受影响。

其实这类冷空气在农谚里早有体现:"孟冬十月寒潮频,冬腊月大雪不停。"意思是农历十月一旦冷空气来得勤,腊月大雪、极寒天就躲不了。事实上,这么多年中国人"观天象、应对寒潮"早已练出一套本领。

再补一句,今年是否为极寒,说实话意见有分歧。官方中长期气象预报往往只报大概:十二月冷空气活跃,东部气温低于常年同期,比去年略强。不少网友却觉得,好多年没遇到特别明显的极端严寒,反而是周期性"冷暖轮流坐庄"。长江以南多是"白天热得脱外套,晚上冻醒盖被子",冷不是没来,只是不持续。

有意思的是,冷空气扎堆、雪下得猛,但水利部每年冬春抗旱仍不敢松劲--东北不少地方即便下大雪,也受"春旱"困扰;南方一到回南天、冷暖交替时来个倒春寒,更叫人措手不及。

说到底,全国气象这盘棋,不是说冷就会下雪,也不是穿了羽绒服大雪就来。"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尚无官方定论,气象局统计通常滞后,结果要等春天才出。

其实老百姓最关心的,无非是能不能吃上热饭、冻不着手脚,孩子上下学别淋雨摔跤;蔬菜会不会涨价,供暖费能不能扛住,地里收成能不能保下来。冷要来得实在,生活才有囤菜的奔头。

天气的玄机有时拎不清,但这气温、这雪、这大风,早已和日常琐事紧紧缠在一起。说南北差异、气温分化,宏观是大气环流,小处就是衣柜里留几件秋裤、地窖里塞没塞满萝卜。

"气候异常频发,生活才更真切。"冷冬也好,暖冬也罢,眼下的等待,正是冬天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