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防务新闻》2025年10月22日报道,如果美国和中国开战,海军和空军将发挥主导作用,但陆军并非没有用武之地,在中国周边部署的远程武器,也可以用来提供火力,而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就是中国的港口。
但是,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美真要开打,美国陆军需要做的,不是摧毁中国港口,而是保护中国港口不被摧毁。
他给出的理由是,美国不可能完全战胜中国,战后这些港口还得继续投入使用,如果摧毁了,反而会影响美国的经济。
文章指出,中国港口是全球贸易的命脉,而美国经济本身就深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如果摧毁中国港口导致美国自身经济瘫痪,那就得不偿失了。
不过尼多弗勒并非要完全放弃攻击港口,他依然认为,真的开战之后,港口仍会遭到严重破坏,而且打击港口对于战争也是有必要的,只是他提意对港口进行精确式打击,只摧毁部分设施,而不是破坏整个港口,最终让港口短期瘫痪,却又不至于永久性损坏,以便战后尽快修复,为美国所用。
那么如此一来,既能遏制中国战时的作战能力,又不会在战后导致美国经济瘫痪。
(美媒报道截图)
这一思路属于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可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美国在对华问题上的深度焦虑和战略收缩。
该逻辑的背后,呈现的并不是胜利者心态,而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即无论如何不能砸了美国自己的饭碗。
因为全球制造业高度集中于中国,一旦中国港口被毁,首先受到波及的,恰恰是美国本土的企业和消费者。
他并没有否认中国是潜在敌人,但他的重点在于如何打而不崩,控制损害程度,以便后果可控。
那么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就不可能设计出能够获得军事胜利的预案,你一边打仗,还要一边想着不能乱打,如果说美国打的是叙利亚这样的国家,确实可以做到指哪打哪,哪些摧毁,哪些留下,但是与中国这样同级别的对手作战,是不可能有机会点菜的。
那么设定这种预案,就等于自缚手脚,更不可能获得胜利。
(中国港口)
因此,这种思维等同于在战略层面承认了一个事实,即美国无法战胜中国。
美国高层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张嘴脱钩,闭嘴遏制,大搞技术封锁,似乎要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全面压制中国。
但现实却狠狠打脸:关税战对中国根本无效,反而损害了美国的经济。芯片战没有让中国科技倒退,反而催生出一系列国产替代方案。供应链战也没能让世界离开中国,反而暴露出欧美自身产业空心化的尴尬。
当一名陆军军官不看兵法了,而是开始关注经济学了,提出"不要炸中国港口炸得太狠"这样的战争方案,本质上就是承认,跟中国打什么仗都打不赢,经济和科技战场不行,军事战场更不行。
因为一旦脱钩断链,首先死的是美国自己的经济系统。
这暴露出美国自身对中国的系统性依赖,其严重程度,甚至不比任何军用战略武器低。
(特朗普)
这种军官开始关心经济问题的情况,暴露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系统性失败,且这种失败的情绪,已经外溢,以至于跨界进入了美国军队之中。
过去,美国的对华战略是压制型的,希望通过强硬手段迫使中国让步甚至后退。
但现在,连军方都开始高呼使不得,否则就会导致自我毁灭。
可见特朗普是有多么失败,一顿操作猛如虎,中国岿然不动,反而把自己军官吓得说出要保护中国港口这种话。
连军事战略都受到了冲击,其他领域,其他行业的人员会怎么想,也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
所以说,美国军官的言论,真正暴露出来的,是美国实质上根本不敢与中国开战。
一旦真打,美国必须面对以下现实:全球金融市场恐慌、能源价格暴涨、海运体系瘫痪、盟友分裂抽身、本土供应断链、国内通胀飙升。
任何一个变量都会使得美国陷入苏联式的下场,进而导致美国过去数十年构建起来的霸权体系分崩离析。
毕竟现在的美国,说白了就是一个空壳,日光下的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当支撑美国金融业信心的柱子都塌了之后,美国自己没有任何托底的手段,能够托住美国的只有中国。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边和中国打仗,一边"保护"中国港口就不可能成立,因为主动权在中国手里,中国直接就能把你封锁了。
你还真以为是一百多年前,挨打了之后还要割地赔款并敞开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