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大不大,就看九月廿十",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再次引发人们对今冬降雪的关注。明日恰逢农历九月二十,这一天的天气状况,被许多农民和气象爱好者视为预测冬季降雪量的重要依据。那么,今年的九月二十天气如何?是否真的能预示今冬将有大雪?让我们结合气象资料、民间经验和专家观点,一探究竟。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农历九月二十通常对应公历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此时北方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南方暖湿气流尚未完全撤退,冷暖空气的交汇容易形成降水。民间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如果这一天出现阴雨或降雪天气,往往预示着冬季降雪偏多;反之,若天气晴朗,则可能预示冬季降雪较少。这种经验总结虽非绝对,但在缺乏现代气象观测手段的年代,为农业生产和生活安排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最新预报,今年农历九月二十(2025年11月9日),我国将迎来一次大范围降温过程。受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等地可能出现雨夹雪或小雪天气,而黄淮、江淮等地则以小雨为主。这种天气格局,恰好符合民间"九月廿十见雪"的说法,因此不少老人认为这是今冬大雪的预兆。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西北部部分地区已出现初雪,较常年偏早一周左右,这是否会进一步佐证冬季降水偏多的预测?

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表示,单一日期天气与整个冬季气候的关联性缺乏严谨科学依据,但今年确实存在一些有利于冬季降水的因素。一方面,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弱拉尼娜事件,通常会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我国中东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另一方面,北极海冰偏少和欧亚积雪异常,也可能通过复杂的大气环流过程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5/2026年冬季,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将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华北、东北部分地区可能偏多2至5成。
从农业角度看,适度的冬季降雪对农业生产利大于弊。积雪覆盖犹如"棉被",能保护冬小麦等作物安全越冬,减少冻害发生;融雪水还能缓解春旱,为春季播种创造有利条件。河北保定的一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我们这儿有'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老话,只要不出现极端暴雪,农民其实欢迎多下点雪。"但气象专家也提醒,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特别是对交通运输、设施农业和电力供应的影响。

回顾历史数据,类似"九月廿十见雪"的民间气象谚语在部分地区展现一定参考价值。例如2007年农历九月二十前后,华北多地出现早雪,随后2008年初南方遭遇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12年九月二十天气晴朗,当年冬季华北平原降雪明显偏少。但反例也不鲜见--2020年东北地区九月二十普降大雪,实际冬季降雪量却接近常年。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张明英指出:"民间谚语是特定地域气候规律的总结,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其准确性需要动态评估。"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冬季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统计显示,1961年以来,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每十年升高0.41℃,降水增加趋势虽不明显但极端性增强。这意味着即使降雪总量增加,也可能表现为"下得急、化得快"的特点,而非传统认知中持续积雪的场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专家罗京佳教授认为:"今年冬季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降水相态变化,在气温波动较大的区域,同一场降水过程中可能出现雨、雨夹雪、雪等多种形态,给预报和防范带来挑战。"

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各地已开始未雨绸缪。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近期修订了暴雪应急预案,新增针对"湿雪"的应对措施;北京市政部门对1700余台套扫雪除冰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南方电网在贵州、湖南等易覆冰区域部署了新型直流融冰装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朱定真建议公众:"既要关注长期气候预测,更要留意短期天气预报,特别是寒潮、暴雪等预警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九月廿十"的天气密码,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在现代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既不必全盘否定传统智慧,也不应过度解读单一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