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德国媒体声称,欧洲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还放话要是中方不放松限制,欧盟可能会启动制裁。
中国为了资源可持续和国家安全,按规矩完善出口管制,为什么欧盟偏偏对中国反应这么大?他们的威胁真的有用吗?

德国媒体最近放话,中国又收紧了稀土出口,欧盟正考虑对华制裁,这是明确警告,稀土这事上,我们忍到头了,这话一出来,欧盟对中国稀土政策的不满算是彻底摊开了。
因为稀土被称作现代工业的工业维生素,用处特别广,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智能手机的芯片、风力发电机,连航空航天装备都离不开它。
它对欧盟的汽车、电子、航空这些支柱产业,就是命脉级资源,而且中国虽说稀土储量只占全球大概30%,但提炼技术成熟,全球80%以上的稀土提炼产量都来自中国。
所以这种供应链优势,就让欧盟对中国的稀土管控格外敏感。

面对中国按主权办事的举措,欧盟的应对动作越来越多,德国最先提出来要启动去年12月生效的《反胁迫工具法案》。
这法案被欧洲人吹成贸易战核武器,真要是用了,欧盟能在贸易、服务、知识产权甚至投资领域,对中国搞全面反制。
从表面看,欧盟好像摆出了对华来硬的统一姿态,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其实早就藏不住了。
像匈牙利、希腊这些国家,一直主张跟中国合作,他们跟中国在基建、农产品贸易上合作得挺紧密,心里都清楚,要是把对华关系搞僵了,自己亏得更多。

还有德国、法国,虽然嘴上硬,但心里也明白自家的软肋,德国汽车产业特别依赖中国稀土,不管是车载芯片还是电机,都得用。
法国的航空航天企业,也离不开中国稀土做的高端材料,真要是启动制裁,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己也得吃亏。
而且《反胁迫工具法案》从生效到现在,一次都没真正用过,这背后其实是欧盟打心底里怕贸易战的后果。
现在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还在影响欧洲经济,不少企业本来就面临成本涨、出口难的问题,要是这时候再主动升级对华贸易摩擦,欧洲经济说不定会更糟,等于雪上加霜。

所以欧盟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操作,更像是靠舆论施压要谈判筹码,不是真打算跟中国全面对抗。
欧盟现在在稀土问题上这么焦虑,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而是30年前全球化分工时的战略选择,早就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全球化分工的浪潮里,欧盟跟其他美西方国家一样,为了避开稀土开采、冶炼带来的高污染,同时又想集中精力搞下游高附加值产业,就主动把稀土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转移到了中国。
那时候看,这选择好像挺聪明,既减少了本土的环保压力,又能花低成本拿到稀土原材料,还能支撑高端制造业发展,但现在回头看,这种只盯着短期利益的短视决策,最后结出的果子全是苦的。

这30年里,中国接下稀土低端环节的同时,也没停下研发的脚步,慢慢掌握了先进的稀土提炼技术。
中国企业能把稀土提纯做到99.999%以上,而且提炼成本比国际水平低不少,这种技术优势,让全球稀土供应链慢慢往中国集中。
可欧盟长期靠中国提供稀土原材料,自己既没建完整的稀土开采、冶炼体系,也没掌握核心提炼技术,所以中国一收紧出口管制,整个欧洲工业体系立马就感受到了断供的压力。
等到中国为了资源可持续和国家安全,按规矩完善出口管制时,欧盟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早就患上了稀土依赖症。

这种依赖带来的恐慌,让欧盟把经济问题往政治上扯,还把中国合法行使主权的事,扭曲成所谓的挑衅。
但很少有人提,现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关键资源管控已经是普遍趋势了,美国好几年前就对稀土、锑、钛这些战略矿产搞长期出口限制,可从没见欧盟对美国说过这么尖锐的批评。
同样是资源管控,欧盟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双标的姿态特别明显。
而且欧盟最近还在琢磨一项新规,打算强制在欧洲投资的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还要求这些企业优先用欧盟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明摆着的保护主义做法,跟欧盟之前指责中国搞不公平贸易的说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们要求中国开放市场、放松管制,却又给中国企业设不合理的门槛,欧盟这双标操作,让他们维护公平贸易的口号听着特别假。
虽然欧盟嘴上一直放硬气的话,但从实际情况看,这场稀土博弈里,时间并不站在欧盟那边。
要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欧盟首先得解决建替代供应链的难题,可这事根本不是短时间能办成的。

根据欧盟智库的测算,要建一套完整的稀土替代供应链,得从勘探稀土矿源、建开采基地开始,再到搭冶炼工厂、攻克提纯技术,整个过程至少要5年,总投入还得几千亿欧元。
但现在的欧盟,这么大的投入和这么长的周期,差不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受能源危机、通胀高的影响,欧洲不少国家财政都挺紧张,企业也没多少意愿投资,毕竟这种项目回报周期长、风险又高,没多少企业愿意冒这个险。
更何况,稀土提炼技术想突破也没那么容易,中国花了30年积累技术,在稀土分离、提纯这些关键环节有不少专利,欧盟想在短期内赶超,基本没可能。

就算欧盟不管经济压力,硬要启动制裁,自己也得承受巨大代价,欧盟智库之前列过一份对华反制清单,里面有航空部件、深紫外光刻机、特种钢材这些产品。
可这些领域正好是欧盟企业的赚钱主力,空客的航空部件、ASML的深紫外光刻机、蒂森克虏伯的特种钢材,在全球市场都卖得特别好,而中国是这些产品的重要买家。
要是欧盟真对中国搞制裁,中国很可能会反制,到时候欧盟企业就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对本来就不好过的欧洲经济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以前的情况看,欧盟在对华贸易争端里,通常都是见好就收,之前中欧光伏贸易战,欧盟一开始也摆硬姿态,最后怕自家企业损失太大,还是通过价格承诺跟中国和解了。

这次稀土博弈,很可能会重演这种情况,等欧盟发现制裁代价远超预期,就会悄悄回到谈判桌前,等达成协议了,又会把妥协包装成靠施压赢来的胜利。
而中国一直保持理性和克制,从没把对话的门关上,在稀土博弈的同时,中国也在稳步推进产业升级。
我们不仅优化稀土产业链结构,提高稀土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还在加快研发稀土替代材料,拓展海外稀土合作渠道,建更独立、更安全的产业链体系。
要是欧盟非要把制裁当首选,只会让中国加快构建自主产业链的速度,最后欧盟反而会失去更多合作机会。

如果欧盟一直抱着双标想法,把自己战略失误的锅甩给中国,不仅解决不了稀土依赖的问题,还会错过跟中国合作的机会。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不是用来卡脖子的,而是帮全球新能源、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要是欧盟能放下对抗思维,用平等、务实的态度跟中国对话,双方完全能在稀土资源开发、技术研发、产业链协同这些领域实现共赢。

毕竟现在全球经济联系这么紧密,合作才是解决资源困境的唯一办法,那些所谓的忍耐到极点启动制裁,只是经不起现实考验的舆论说辞。
等欧盟真正认清现实就会明白,跟中国合作,比搞对抗更符合欧洲的长远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