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一家公司错将1.65亿智利比索当做工资发放给员工,该员工月薪本来只有50万智利比索(约合3700元人民币)的月薪,而1.65亿智利比索(约合123万元人民币)相当于他的330倍月工资。这名员工收到钱后辞职失踪。公司向法院起诉追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盗窃罪名成立,这名员工最高可被判处540日监禁及罚款。
经过长达三年的法律战,智利圣地亚哥法院在9月份做出判决:驳回了CIAL公司的指控,裁定员工的行为不构成"盗窃",而是"未经授权的收取"。法院认为,该员工最初报告了公司的支付错误,但CIAL公司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如冻结账户)来阻止资金转移,负有部分责任,因此他有权保留这笔钱。该员工无需退款,也不受刑事处罚。
CIAL公司表示不接受判决,并计划动用一切法律手段,通过上诉或其他民事诉讼途径继续追回资金。
经过长达三年的法律战,智利圣地亚哥法院在9月份做出判决:驳回了CIAL公司的指控,裁定员工的行为不构成"盗窃",而是"未经授权的收取"。
法院认为,该员工最初报告了公司的支付错误,但CIAL公司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如冻结账户)来阻止资金转移,负有部分责任,因此他有权保留这笔钱。该员工无需退款,也不受刑事处罚。
智利发生的这件事,我们听起来感觉很好笑,不少网友还好奇:如果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发生在国内,会怎样?
显然,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国内是不敢想象的!
先给大家普法一下:从法律层面看,我国《民法典》第985条明确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这笔错发的工资不是员工劳动所得,属于典型的"不当得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要求返还,法院也会依法支持。
要是员工像智利当事人一样"卷款跑路",会不会也能逃避责任?
在国内,这种想法是不存在的!想都不用想!我国金融体系对资金流向监控严格,大额转账记录都是可查的,即便你转移资金,也能通过银行流水、账户关联信息查出来龙去脉;要是员工拒不返还且数额较大,还有可能涉嫌"侵占罪",面临刑事处罚,这就不是"失踪"就能解决的了的。
其实国内也曾发生过类似案件:
2023年河南一企业也是错将20万元工资发给员工,员工一开始也是摆出一副概不还款的态度,当公司报警后,帽子叔叔通过法律宣讲明确告知其法律后果后,员工主动返还了全部的20万。这也说明了我国法律对"不当得利"的明确界定--没有法律依据的"横财",终究要还!不是自己的不要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相较于智利法院的判决,我国法律更讲究保护企业合法财产权益,也明确了公民获取利益的合法边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法治社会里,整体异想天开,靠"错发工资"获利,最终的结局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