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央行降息放缓了?专家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2025-09-23 09:12  财新网

9月12日,蚂蚁集团和财新传媒联合举办的"外滩大会·见解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下午的议程围绕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展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盛松成在会上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降准优于降息。

他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01

中国货币政策运用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主

从2016年以来,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过23次,均为向下调整(降准)。例如,中国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工农中建交邮储)从2016年的17.5%降至9.0%,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这里指的不只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包括了超储率,但超储率一般都很低。相比之下,2016年以来中国政策利率仅调整过14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次数更多。"中国以降准为主,而不大幅降息。市场上有一些争论,是否可以大幅降息。实际上市场利率还是在下降的,但降息是逐渐缓慢的,而不是大幅降息。为什么没有一降到底?

原因有不少,其中之一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息差压力。"盛松成表示,在2010年前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接近3%,有的接近4%。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1.42%,创历史新低,而且很有可能会继续下降。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他表示,因为金融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银行业、资本市场、保险业。中国是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以银行业为主,占比89.7%。而资本市场占3%,保险业占7.3%。

对比美国,美国银行业占42%,资本市场19.4%,保险业35.4%。美国是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所以降息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像中国这么大。因为中国要保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行,商业银行资金是支持实体经济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商业银行本身出现风险,运转不正常,经济也会出现风险。所以这也是中国利率不一降到底的原因之一。

盛松成指出,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6.2%,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中国降准还有较大空间。现在商业银行每降0.5个百分点,就可以向社会提供约1万亿元的资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基本不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主要用利率工具。美国2020年3月疫情期间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降到底,美国现在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全都是0。所以不像中国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