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将责任完全推给"天灾"有失公允。吴起县曾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仍未根本改变。一方面,人工林树种单一、根系浅,涵养水源功能不及原生植被;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的河道侵占、泄洪通道不畅等人为因素,大大削弱了区域防洪能力。当地居民反映,部分河段因建设需要被人为收窄,原有滩涂被开发为建设用地,这些"与河争地"的行为在平日看似无害,却在极端天气下成为放大灾害的关键因素。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吴起洪水反映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深层矛盾。退耕还林工程虽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过程,尤其在水资源匮乏的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水资源承载力之间存在微妙平衡。有研究表明,部分地区人工林因过度耗水反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绿而不润"的局面。当极端降雨来临时,这种不平衡的生态系统既缺乏蓄水能力,又难以及时疏导洪水,陷入"旱时渴、涝时淹"的困境。吴起县在退耕还林后发展的山地苹果等经济林,在本次洪水中大面积受损,恰是这种矛盾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