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战机刚到边境,不到24小时,巴基斯坦就派人来华,王毅外长表态开门见山。那么,印度的举动有何用意?王毅外长的表态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事情还得从5月初的冲突说起,那次交锋之后,印巴边境表面上恢复平静,但其实暗流涌动。印度《第一邮报》称,印度计划从7月23日至25日在印巴边界附近印度一侧地区举行大规模空军演习。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尽管印度方面强调是"例行训练",但时机太过巧合,地点也太过敏感,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巧合。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演习里,阵风战斗机赫然在列,这款法国战斗机在"57空战"中被巴方击落一事,至今仍让印度脸上挂不住。除了阵风,苏-30、幻影2000、印度自产的"光辉"战斗机也悉数登场。
说到阵风战机,在上一次印巴空战中,巴方公布了多段视频和图像显示阵风被击落的证据。起初印度矢口否认,称战机是"技术故障"坠毁,后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爆料,说"至少5架战机被击落",虽然没点名,但一针见血。这让印度内部压力骤增,反对派借机要求莫迪政府公布真相,不然就该有人为此负责。
而莫迪的应对方式是继续包装宣传,组织代表团四处"讲故事",国内放假庆祝,仿佛战斗取得重大胜利。但法国的达索公司给了莫迪当头一棒,承认确有阵风机被击落,法国政府也出来"圆场",把锅甩给印度飞行员的操作不当,这一系列尴尬情况,将印度打回了原形。
现在再看这场军演,显然是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在"57空战"风波未平的背景下,印度不但不低调处理,反而把阵风战斗机再拉出来做主角,怎么看都像是强行找回场子。
只不过这场"复出"演出,还没开场就引来了邻国的不满。就在印度战机刚抵达边境,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24日飞抵北京。中方也以高规格接待,双方的会晤内容毫不遮掩,王毅外长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提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巴关系如何进一步深化;二是在当前地区紧张局势下,如何共同维护安全稳定。
王毅外长的表态非常明确,中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不管外部局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定支持巴基斯坦的核心利益。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层面,中方希望巴方继续加强反恐,确保在巴中方人员、项目和机构的安全。同时,中方也表示,将把巴基斯坦继续作为周边外交的重要方向,共同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
穆尼尔也毫不含糊,他表示,巴中关系是经得起风雨的兄弟情谊,全社会都支持对华合作。更重要的是,巴方承诺将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中国在巴利益,同时愿加强与中方的反恐合作。这个表态其实很关键,因为印度目前的外交战略,正在试图摆脱中巴"双线压力",而巴方的态度等于再次明确:中巴是一体的,印度不可能用分化手段各个击破,印度想靠军事演习转移注意力、维稳国内局势,但结果却是让邻国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当前局势确实有些被动。一方面,阵风战斗机事件让莫迪政府陷入舆论漩涡,国内反对声音高涨;另一方面,中巴合作在敏感时期深化,打乱了印度的战略节奏。更尴尬的是,特朗普的"补刀"行为让莫迪难以下台,迫使他不得不以更强硬的态度对内展示所谓的"强大国家形象"。
这也解释了为何印度会急于在此时搞军演,并选择在敏感地区、用敏感机型高调演出。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国内,"我们不怕,我们能打"。但这种姿态,不仅没有缓和外部紧张,反而促使巴基斯坦更积极地拉近与中国的关系,局势反而更复杂。
现在的问题是,印度下一步会如何走?是继续通过演习、对抗、禁飞等手段施压,还是调整战略,重新回到对话和外交的轨道?从目前莫迪政府的表现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强硬应对,但这条路走到头的代价,也许并不轻。一旦印度继续升级边境军事行动,不排除巴方会进一步依靠中国,甚至展开联合反制。届时,印巴冲突的外溢效应,将可能波及整个南亚区域的稳定,这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