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有关规定,利用此次经济普查结果和有关部门的数据,对2023年GDP的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29.4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4万亿元,增幅为2.7%。
五年来,我国产业升级发展态势未改,区域发展协调性继续提升。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
与第四次经济普查相比,我国第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继续增加,就业结构呈现一些新变化,新产业新业态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末,我国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9亿人,比2018年末增加4575万人,增长11.9%。
王冠华表示,从结构上来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提升,吸纳就业能力强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产业结构调整也带来了从业人员结构相应变化,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还比较突出,部分群体就业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下一步,还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政策,全力以赴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王冠华说。
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中坚力量。五年来,我国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工业经济量增质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明显。
普查结果显示,五年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持续显现,许多工业企业突围成长,更多新生力量持续加入,工业企业数量和效益稳步增长。2023年末,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423.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22.7%;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01万亿元,增长44.3%;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52.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28.6%。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我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
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2023年末,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分别达到19.2万个、5.3万个,比2018年末分别增长44.5%和57.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3.5个和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36.8%、43.1%,明显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同时,前瞻性布局加快谋划实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达9.6万个,比2018年末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为19.5%,比2018年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表示,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强劲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作支撑,加之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应用场景不断完善与丰富,其潜在需求得到有效释放。我国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扎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康义表示,五年来工业经济保持量增质升的发展态势,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更加显著,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但总体上来看,我国工业发展仍然处在一个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工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要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