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新一次国家经济体检,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经济家底,普查结果于12月26日正式对外发布。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0万个,与2018年末相比,增长52.7%,从业人员42898.4万人,增长11.9%;个体经营户8799.5万个,从业人员17956.4万人。
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我国经济发展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安全保障、绿色转型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的积极变化,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
本次普查首次增加了数字经济的相关普查内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负责人王冠华在会上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从普查数据来看,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
经济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了解掌握经济家底的重要手段。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经济普查每五年开展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的时期资料为2023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康义介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调查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国民经济行业间的经济联系,客观反映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新进展。
"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为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治理、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康义说。
从普查结果来看,五年来,我国经济经受住了多重的内外风险考验,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发展的基础更牢,发展的结构更优,发展的动能更足,发展安全保障更强,发展可持续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