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同意割让领土,普京为何还不见他?特朗普向乌克兰献计

2025-08-23 15:29  头条

从"特普会"到白宫会谈,短短一周的时间,普京和特朗普全翻脸了,特朗普公开劝泽连斯基放手一搏,要打就打俄本土,当然武器还是由欧洲提供,一直沉默的普京突然表示,谁答应和泽连斯基一对一见面了?特朗普是真变脸还是在演戏?美俄乌三方会谈要黄了?

环球网消息,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两段发言,内容直指乌克兰应主动攻击俄罗斯本土。

他写道,"不攻击侵略国就想赢得战争?哪怕不是不可能,也极其困难。"更直接把矛头对准拜登,指责他"不让乌克兰反击,只准防守",语气激烈,用词挑衅。

似乎觉得两段文字的挑衅意味不够,特朗普随后又发了两张图,一张是尼克松手指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经典画面,另一张是他自己手指普京的同款照片。

特朗普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在敲打三方,俄罗斯、乌克兰欧洲可以视为一体、美国国内指控他"亲俄"的人。

乍一看,特朗普这两张图外加两段话就是在警告普京,但在笔者看来,这其中演戏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观众就是美国国内指责他"对俄不够强硬"的那帮人。

无论是白宫会谈还是此前的"特普会",特朗普对普京的态度都"过分好"了,这也成了国内抨击他的重点,毕竟现在什么协议都没有达成,特朗普倒向俄罗斯的姿态太过明显。

为了堵住这帮人的嘴,特朗普现在急需展示自己"能搞定普京"的强人形象,所以他喊话泽连斯基可直接攻击俄本土,并猛烈抨击拜登的"不诚实又无能",就是在向共和党内的对鹰派、军工利益集团和摇摆选民喊话:我绝非普京的盟友,在对抗俄罗斯这一点上,我是可以做到比拜登更激进、更无所顾忌。

而那张与尼克松的对比照,就是在刻意将自己嵌入"对抗俄罗斯的强硬派总统"的历史谱系中,以洗刷"通俄"嫌疑。

当然,也是在向普京传递"压力与交易并存"的信号。特朗普用"侵略国"定性俄罗斯,并暗示支持乌克兰攻击本土,表面上是对俄施压,但其真正意图很可能是逼迫普京按特朗普的条件谈判。

特朗普最擅长"火上浇油逼和"的策略:通过提高冲突升级的风险,从而让各方感到不安,进而接受他作为"调停者"的角色。

所以,他所谓的"不攻击侵略国就无法取胜",并非真的主张乌军无限制反攻,而是强调乌克兰需要更多筹码,而筹码应由他来提供。

同时特朗普的这些话也有意安抚乌欧,特朗普一贯抱怨欧洲盟国在防务上"搭便车",甚至曾暗示支持俄对北约成员国"为所欲为"。

如今他突转姿态,鼓吹乌克兰应获进攻能力,实则是在警告欧洲:如果我不满意你们的军费投入或对乌援助,我可能推动战争升级而非收敛。

他并非真正关心乌克兰胜利,而是借此议题向欧洲施压,要求其购买更多美国武器、承担更多战争成本。

简而言之,特朗普的一切言行皆服务于塑造一个"比拜登更狠,比普京聪明,比所有领袖都懂得交易"的形象。归根结底,特朗普的外交没有意识形态锚点,只有交易机会主义。他的变脸不是策略失效,而是策略本身。

就在特朗普"变脸"的同时,泽连斯基的态度也在悄然变化。

尽管他在公开场合依然强硬,声称"俄罗斯绝不可能占领哈尔科夫、苏梅",甚至纠正了白宫地图上的数据错误,说"俄军只控制了顿涅茨克的67%或69%,不是76%"。

但事实上,乌军前线压力巨大,兵力不足、弹药短缺,西方援助也越来越疲软。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外媒爆料,乌克兰近日首次松口,表示基辅可以接受"按现有接触线冻结冲突",甚至承认"失去部分领土"。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立场最大的一次后退。

看来泽连斯基终于认清现实:再打下去,可能输得更惨。不如先停火,保住现有国家架构,将来再慢慢周旋。

然而,俄罗斯的反应却出乎许多人意料,从白宫会谈开始就一直沉默的俄罗斯突然接连放出消息,克宫先是对外否认白宫提议的俄乌双边会谈,表示普京尚未同意与泽连斯基一对一见面。

同时,克宫还放出了"特普会"时普京提出的四个停火条件:

1. 乌军不完全撤出顿巴斯就不会停火;

2. 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

3. 西方不得在乌部署维和部队;

4. 普京愿意在领土问题上作出一定让步,移交部分俄军控制的地区。

其实这也算是普京做出了一些退步,此前俄方坚持要求乌克兰承认四州主权属俄,观察者网消息,如今却称可退还哈尔科夫、苏梅等小部分领土。

其实普京此时拒绝双边会晤,还是想"以战促谈"而非"以谈止战"。见面若太早,反而可能削弱俄军攻势的威慑力。反之,拖到乌军防线出现更明显疲态时,俄方却能攥着更重的筹码上桌。

然而泽连斯基虽然已经做出退让,但在顿巴斯问题上仍然坚持这是"乌克兰生存的关键",拒绝撤军,并表示俄军想要全部拿下顿巴斯还得四年",甚至放话"俄经济正在崩溃"并称加入北约"不该由俄罗斯决定"。

总之,普京不见泽连斯基,不是缺乏对话渠道,而是刻意将领导人会晤塑造成终局谈判的"奖励而非过程"。

现在俄罗斯正在用战场节奏调控外交节奏,直到乌克兰及欧洲表现出对俄方核心关切的实质性接纳,而这一天,显然还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