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点名中国,她准备触碰哪些中方红线?

2025-10-28 09:17  头条

高市早苗成功当选日本首位女首相,不到6小时,中方就迅速发声,这份回应为何来得如此之快?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位女首相

10月21日,日本政坛迎来历史性一刻--高市早苗在国会众参两院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成为日本第104任首相,同时也是该国历史上的首位女性首相。

不过这份 "历史性" 背后,始终贴着一张争议标签:极右翼。

她是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忠实拥趸,被外界称为 "安倍女孩",不仅参拜过靖国神社,还曾妄议台湾问题。

对于这样一位争议人物当选,中国外交部在当天下午三点左右,便由发言人郭嘉昆作出回应,距离其当选结果公布不足6小时。

这份回应篇幅不长,却字字藏着对中日关系的精准定位,更悄悄划下了不可触碰的红线。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中方回应的核心,集中在三句关键表述里,每一句都对应着中日关系的核心矛盾,也直指高市早苗过往言行的争议点。

第一句 "这是日本的内部事务",看似是对他国内政的尊重,实则藏着 "不纠缠表象、只抓核心" 的外交智慧。

按照我国一贯"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原则,中方不会评价高市当选的合法性,却也通过这句话明确态度:

我们不介入日本政坛竞争,但日方后续的对华政策,必须基于双边共识。

这就为后续 "划红线" 铺垫了 "对事不对人" 的基调,避免陷入 "针对高市个人" 的无谓争议。

中日关系

第二句 "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这是红线的法律基石。

这四个文件不是抽象概念,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里,日本明确尊重中方有关"台湾地区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立场;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则强调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可高市早苗的过往言行,恰恰在挑战这些原则。

中方此时提 "四个政治文件",就是在明确:中日关系的根基不能动,任何偏离文件原则的行为,都是在触碰红线。

日本国会

第三句 "希望日方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则是把红线直接对准了高市的 "软肋"。

历史问题上,高市早苗曾多次否认侵略历史;台湾问题上,她曾在2024年私下会见台当局人员。

中方特意点出这两个议题,可以看作是给高市早苗送上一句忠告,不要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关键问题上玩火挑衅。

而放到中美日三边关系中来看,中方6小时快速回应,还有一层更深远的考量。

就在高市当选当天,特朗普就传出了准备访问日本的计划。

而他此行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催日方兑现石破茂政府时期承诺的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协议,涉及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美国总统特朗普

但特朗普的诉求不止于此,此前美国多次推动 "印太战略",试图让日本在台湾问题上 "发声",甚至计划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

高市早苗本身就主张 "强化日美同盟",若特朗普在访日期间施压,她很可能面临 "讨好美国还是守住对华底线" 的两难选择。

中方此时划红线,实则是给这场三角博弈定了 "规则"。

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车企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相当一部分比重,若为了讨好美国在台湾问题上 "踩线",中方一旦采取反制措施,受损的不仅是日本企业,还有她本就不稳的支持率,这是高市无法承受的代价。

对特朗普而言,中方的回应也是一种间接提醒:不要试图把日本绑上 "对抗中国" 的战车。

美日关系

美国想要的是日本的投资,倘若中日经贸受损,日本的投资能力会下降,特朗普的 "催款" 计划也会落空。

中方通过划红线,巧妙地让美日之间形成了一种 "牵制"。

如今高市刚当选,特朗普的访日行程又近在眼前,中日关系正处于 "关键窗口期"。

中方6小时内划下红线,既是对历史与主权的坚守,也是对中美日三角博弈的理性应对--

它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中日可以合作,但不能没有底线;美日可以互动,但不能触碰中国的核心利益。

不久前中日韩三国外长曾举行会面

总的来说,中方划下的红线,不是要切断合作,而是要让合作建立在 "尊重共识" 的基础上。

尤其是在高市这样一位争议性人物上台后,中方提前明确双边关系的 "底线",反而能减少后续的误判。

接下来,高市如何平衡对美投资承诺与对华关系,特朗普访日时是否会提及台湾问题,都将是检验这条红线效果的关键。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方已经用这份快速回应,为未来的双边互动定下了不可动摇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