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输送管把金黄的玉米哗哗往货车里灌,这本该是刻着"丰收喜悦"的画面--可美国不少农民盯着这满车的作物,心里却直发慌。
这不是普通的丰收:今年美国的玉米收成,创下了近16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但这份"史上最猛丰收",偏偏成了农民最不想见到的结果。

事情的源头,是贸易政策带来的市场波动风险。今年不少美国农民思来想去,觉得玉米的市场需求相对稳当,干脆一股脑扎进了玉米种植里--本想着靠这波"扎堆种植",押中市场的需求节奏,能稳稳撑住玉米价格,也算给自家收益上道保险。
可市场的规律偏不按"美好预期"走:这么多人一起种,收成还破了百年纪录,市面上的玉米一下供得太多了。供需的天平往"供过于求"这边一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价格要跳水。
有农民私下吐槽:现在看着满仓的玉米,只觉得"这堆金黄的粮食,搞不好连种植的成本都赚不回来"。毕竟从播种到收割的化肥、农机、人工钱都砸进去了,要是价格跌得狠,这一季的辛苦可能真要打了水漂。
其实不止农民慌,连不少农产品从业者都在盯着这波行情:美国是玉米出口大国,这么多玉米涌进市场,不光国内价格受影响,说不定连全球的玉米贸易价都要跟着动一动。
可绕回原点,最闹心的还是种出这波丰收的农民--本是想"避险"才选的玉米,怎么就把自己避进了"丰收亏更多"的困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