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失败亮“狠招”,德国三连发难,比特朗普还狠辣?中方坚决反击

2025-11-12 17:16  郑州广播电视报

访华失败亮"狠招",德国三连发难,比特朗普还狠辣?中方坚决反击,有人开始怀念默克尔

据环球网报道,10月末,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本应如期访华,却因为一番错误的涉台言论被中方搁置了行程。这一失算,不仅使德国外交失去了与中国的沟通机会,更引发了一连串不满的反应。没想到,仅仅在几周后,德国便祭出了"狠招",如同从特朗普式的"贸易战"套路中汲取灵感,接连三次对中国发难。从央行行长的"报复威胁"到政府提出的钢材关税,再到台前领导人蔡英文在柏林的出场,这一系列动作是否比特朗普更为激进、强硬?面对这些步步紧逼的挑衅,中方的态度也格外坚定,丝毫没有退让的余地,甚至有人开始怀念默克尔的务实外交风格。

11月7日,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突然放出狠话,警告欧盟需要做好对中国采取"报复措施"的准备。他的言论直接针对中国的经济行为,尤其是稀土资源和电动车等行业的竞争力。作为一个央行行长,纳格尔无疑越界了。他原本的职能是管理国家的金融政策、利率和汇率,而非参与地缘政治和外交博弈。可这一次,他似乎有意借着政治风头,试图为自己赢得更大的"曝光度"。

他的发言并不单纯是担心欧洲经济的竞争力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德国及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渐失去的话语权。特别是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崛起,已经对传统汽车大国如德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今年,德国本土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中国品牌的电动车销量暴增,不仅影响了德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也迫使德国汽车行业加速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纳格尔的强硬言辞并非毫无根据,但也暴露出德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焦虑感。

不过,纳格尔的"报复"仅仅是开始。德国政府紧接着提出了更具实际行动力的贸易动议。11月6日,《金融时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表示,将对中国钢材征收进口税,理由是为了保护德国本土的工业。至此,德国政府已经将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为具体的政策举措,似乎正准备通过关税手段限制中国的出口,以减少德国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这不仅是针对中国的经济行为,更是对中国市场的直接挑战。

而更为令人关注的是,德国政府还提出了对中德贸易进行全面评估的动议,涉及能源、原材料进口、基础设施投资等多个领域。更具象征意义的是,这一动议是由德国两个主要党派共同提交的,表明德国政坛已经在对华政策上形成了某种共识:必须抢回主动权。这背后,隐藏的是德国对中国稀土政策的不安--德国95%的稀土原料依赖中国。一旦中方限制出口,德国的高科技产业将面临巨大冲击,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急于重新掌控贸易话语权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