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目成仇,窃符夺暴
曹丕于公元220年继位,是曹氏一族最为辉煌的时期。然而他统治才数年,权力之争就此渐起。曹丕对曹氏宗亲警惕有加,给予封赏的同时也严格限制,导致曹氏家族日渐式微。
曹丕一味猜忌,将曹氏宗亲边缘化,曹爽等人只手持虚位。及至曹丕驾崩,其子曹芳继位,家族已渐失根基。这正是司马懿乘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外出扫墓之际占据洛阳,迫使曹爽认罪。此"高平陵之变"一举扫除了曹氏在朝中的势力。曹爽原本仗有亲信将士,却在关键时刻暴露出无谋无策的一面。
其实早在十年前,曹爽就意欲与司马氏一决高下。只是司马懿权术超绝,暗中收买亲信,扰乱军心。曹爽虽多方作战部署,但总无法将军心稳固。直至高平陵之变爆发,他才知已无足够兵力对抗。
曹爽旗下文武虽都是名门之后,但大多二代无才。如军师蒋琬、蒋硕父子,门生意气却未受过真正战阵。至于诸葛恪、荀彧之流,无不对曹氏怀有隐恨。司马懿一步步布局收拢人心,加之曹爽昏庸无能,反抗自是注定不得人心。
更有甚者,曹氏宗室内部就存在矛盾重重。曹爽继位得罪诸多亲信,如夏侯氏等宗室大族早已怀恨在心。眼见曹爽孤家寡人,他们也不愿賸力相助。此乱世之际,暗潮汹涌,世家大族利益至上,皆各怀鬼胎,难怪宗室集团就此土崩瓦解。
三、忠义难存,世态炎凉
曹氏宗亲在曹丕继位后早已备受打压,权位不复从前。到了曹芳时代,他们更是彻底沦为闲散子弟,家中只留有些许亲兵,根基全无。
即便如此,一旦听从曹爽号召,他们理应挺身而出。可当高平陵之变爆发,曹氏宗室竟无一人站出反对司马氏的声音。连老谋士蒋济都投靠司马懿一派,出卖了曹操的嘱托,忘却了往日的荫庇之恩。
缘何至此?原因实不难寻。曹操虽有爱才之心,但培养出来的文臣武将终归只是外人。他们自有门阀世家的根基,难以割舍本族利益而全心侍奉曹家。
观乎蒋济,他固然是曹操的心腹,但一家之言也曾遭曹操猜忌质问。及至高平陵之变,蒋济亲自参与镇压曹氏宗室,反而获赏为都亭侯。不难看出,对他而言,权力高于忠义。
再看其他文武,如荀攸、徐晃之徒,皆已去世,二代无才无勇可循。诸如夏侯渊、毌丘俭之流,则本就与曹氏无亲无故,自有私心难能同心。
唯有像程昱、夏侯惇那样生死与共的亲信或尚存余孽。但程氏子姓后人早已家世渺小,即便想要效命亦无余力。夏侯家族虽根基不浅,但世代侍奉魏国,改弦易辙亦颇为难事。故而当权力更迭之时,他们只得垂头望尘,旁观这出人去帝乡的大戏。
至于曹魏文武二代,若非昏庸无知,就是作风放荡,早已被边缘化。所谓新贵出身的军旅人才更是如何敢不听从司马懿的命令?虽然司马氏取而代之,但毕竟出身于世家大族,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对于一些人而言,权力永远高于忠义,况且曹氏也早已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