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化育万物",这是《生万物》剧名的深意。土地是民族的力量之本,也是生命的生机之源。剧中,以绣绣为代表的角色们,在苦难里坚守抗争,用双手对抗命运、改变生活,把"苦日子过成花"的乐观与坚韧,正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奋斗精神。整部剧的主基调始终积极向上,像一束光,传递着生命力、希望与温暖,让观众在回望过去时,也能汲取冲破困境、砥砺前行的勇气。
"没有真实,年代剧就没有意义",这是《生万物》的创作底色。观众之所以觉得剧中人物鲜活,正因创作团队拒绝脸谱化塑造--地主宁学祥既有剥削阶级的冷酷贪婪,也有勤俭持家的侧面;封建礼教受害者费左氏,同时是深明大义、撑起家族的"顶梁柱";农民群体里,既有兢兢业业的封大脚,也有游手好闲的铁头。每个角色都有原型依托,不扭曲、不标签化,用"多面性"还原真实的人性,也让观众更容易代入情感、产生共鸣。
为了还原历史质感,创作团队全程采用实景拍摄。尽管增加了成本,但鲁南山区的风土人情、百年前农村的生活场景,都通过真实的镜头得以呈现。同时,团队也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表达:绣绣娘出殡时,现实中的绣绣与母亲幻象相遇,细腻的情感在虚实交织中更显动人;大结局打破时空界限,让历史与当下对话,让现实主义的叙事有了更深远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