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怎么越来越暗?
"--这句抱怨,去年夏天在北京地铁口被一位外卖员吼出来。
抬头看,下午两点,太阳像被蒙了毛玻璃,亮得发闷。
那会儿没人想到,NASA刚算完账:北极的"镜子"一年少反射了30%的光,速度比模型预估的快三成。
镜子碎了,热就留在屋里,逃不出去。
东亚尤其吃亏。2000年到2020年,中国东部地表收到的太阳辐射反而多了4.5%,听起来像晒太阳福利,其实是云在使坏:低云溜走,高云堵门,像给天空加了一层保温棉被。
热被摁在地表,雨就下不透,于是南方出现"隔日暴雨"--前天郑州,昨天广州,明天轮到谁,气象台也抓阄。
更麻烦的是反馈环:海冰少→反照率低→海水吸热→海冰更少。
联合国环境署说,这套死循环到2050年能把北半球夏天再抬升1.2℃。
别小看这一度,它足够让空调外机从早上六点嚎到凌晨一点,电网直呼"臣妾做不到"。
有人把希望押在"地球工程"--往天上撒盐粒,把云擦得更亮。
中国2023年在渤海湾小范围试验,飞机拖着白烟飞一趟,当天地面温度降了0.3℃。
可科学家私下嘀咕:万一撒错剂量,季风直接罢工,长江流域的稻田渴死,责任算谁的?
这就像给发烧的地球贴冰敷,退烧是假象,炎症还在体内乱窜。
普通人能做什么?
说多了像说教,说少了像摆烂。
现实一点:把屋顶刷白,小区路面换成浅色沥青,至少让自家楼顶多反射5%的光。
别嫌土,加州去年强制刷白屋顶,一个夏天少开15%空调。
省钱又省电,顺带让楼下大爷夸一句"这小伙子不傻"。
至于宏大叙事,留给下个月升空的CERES新卫星,它的像素比老款细三倍,能看清哪片云在偷懒。
数据回传那天,记得看一眼新闻,然后抬头问问自己:这盏越来越暗的天灯,我们到底还想让它亮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