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场看似技术性的会谈背后,其实是一场无奈的妥协。过去一年,欧盟在对华贸易上频频出手,从电动车反补贴调查到半导体管制,都是以所谓的"经济安全"为名。但如今现实狠狠打脸,这些"防备措施"不仅没削弱中国,反而让欧洲自身更加被动。安世事件让德国意识到,中国早已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稀土出口限制更让法国和波兰惊觉,所谓"脱钩"根本行不通。于是他们不得不集体转向,用一套更温和的嘴脸试图缓和局势。

不过,中方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在与欧方的视频会谈中,中方高层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规的正常行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不是不出口,而是要让稀土出口符合安全与规则。这句话分量极重,既守住了底线,又留出了余地。换句话说,中国这次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并不是要封锁供应,而是要建立起一套可控、安全、有序的全球原材料流通体系,这既是国家安全需要,也是产业升级必然。
再看这次布鲁塞尔会议的议程安排,颇有几分低姿态的意味。欧方主动提出将中欧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升级,并希望加快审批欧企的稀土进口申请。欧盟官员甚至在记者会上罕见表示:"我们理解中方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这句话等于承认中方的管控合法性。可见曾经呼吁"脱钩"的欧洲,如今不得不承认想离开中国实在太难了。
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高抬贵手"呢?答案恐怕并不会让欧方满意。中方的底线向来清晰:合作可以谈,但原则不容破坏。中方官员在会谈中已经明确指出,荷兰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强行干预中企经营,严重破坏市场信任。若欧盟不纠正这种政治化干预,中方不可能对其"网开一面"。也就是说,中国并非要"卡欧洲的脖子",但也不会让人掐着自己的咽喉。

回望过去十年,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可谓一波三折,从最初的伙伴,到后来的竞争者,再到如今的求和者。变化的不是语言而是力量的对比。当一个曾经制定规则的玩家,发现自己被规则反噬,它只能选择重新适应。这一次欧盟不再谈"去风险化",而是谈"如何与中国共存",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