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国在关键问题上与美国意见不合,就可能影响同盟内部的信任,这些前车之鉴让李在明明白强硬姿态更多是谈判策略,真正涉及核心利益时,韩国可用的筹码并不多。
李在明无论在竞选期间还是上任后都表现出与前总统尹锡悦不同的风格,他主张"实用外交",希望平衡各方利益,但美国很难给韩国这样的空间。
这次访美前美国直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不仅要韩国增加军费,还要求韩国企业向美国市场投资高达3500亿美元并且要求90%的投资收益归美国所有,这些条件实际上把韩国当成了"提款机"。
其实韩国不是不想反抗,但美国掌握着韩国经济的命脉,韩国的高端产业,如半导体、汽车、生物科技等,技术和市场都高度依赖美国。
比如前几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韩国半导体企业出口,导致韩国企业产能下降、成本上升。
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让韩国企业至今心有余悸,李在明承诺设立3500亿美元投资基金支持美国产业,本质上是用真金白银换取暂时的安全。
更令李在明头疼的是美国甚至把"首脑峰会"当成谈判筹码,有消息称如果韩国不满足美国的投资要求,峰会可能会被取消。
这种"你不答应我就翻脸"的威胁,极大压缩了韩国的谈判空间,李在明即使想在谈判桌上表现强硬也不得不考虑美国真的"翻脸"后投资协议可能泡汤,韩美同盟关系也可能受损,韩国的国际地位会更加被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李在明访问美国的同时,韩国还派出了特使团访问中国并递交了李在明总统的亲笔信,强调中韩建交33周年的重要意义。
这一举动明显是在向中方传递一个信号:韩国并没有完全倒向美日阵营,也希望中国不要感到失望。
这种做法其实很好理解,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两国贸易总额超过3280亿美元,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占到其全部出口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中国对于韩国经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但问题也很明显:韩国虽然努力表现出"没有站队",但这并不代表它就能在中美之间实现真正的平衡。
目前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对韩国的对华政策盯得非常紧,李在明想在中美之间保持灵活,就要像走钢丝一样两边兼顾。
但实际上美国对韩国的影响力太大了,韩国的"平衡外交"很容易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得非常惨"。
所以说,所谓的"实用外交"听起来很好,但现实中光靠表态还不够,背后还需要有足够的实力作为支撑。
对于中韩关系来说,李在明的亲笔信可以表达诚意,但未来中韩关系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以及韩国是否有能力在中美之间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