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腔烂梗,正在“毁掉”中小学生(7)

2025-11-22 16:05  她刊

图源:@吃啥都蘸番茄酱

简短、高频出现和不断重复的网络烂梗,完美适配于人类的记忆曲线--它越是简单和常见,就越容易被记住并模仿。

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不断精简化,和表达能力的不断萎缩。

没有人在使用烂梗时,是冲着"损伤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一点去的。大家的初衷,不过是在茶余饭后开开玩笑、找点乐子。

然而,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人们,逐渐发现自己不会说"人话"了。

图源:@桂树

有人想在朋友圈发一段年终总结,抓耳挠腮一整天,最后只有"2025"四个字是原创。

震撼的自然景观、跌宕的故事情节,被压缩成"炸裂";惊艳、赞叹、感慨,这些在情绪的谱系中相差甚远的感受,被统称为"绝绝子"。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不仅表达了我们的所思所想,也反过来塑造着我们思考和处事的方式。

习惯用"因为我善"来终结一切话题的小孩,很难再认真而有条理地回答一个问题;把"那咋了"挂在嘴边的人,也很难与他人建立具有共情和温度的深度交流。

图源:@脱口秀大Z

当选"2024年牛津年度词汇"的"脑腐"(brain rot),形容的正是大量无意义娱乐内容的刷屏,对人类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造成的损伤。

"脑腐"的状态,在表达中得到最直观的呈现--越来越多人无法顺畅使用母语,其中甚至包括内容生产者、中文系学生,以及靠说话吃饭的成年人。

202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存在表达能力下降的情况,具体体现为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和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

词不达意、有口难言,成为一代人的集体症候。

好好说话

面对集体性的失语,人们开始采取行动。

有人发现孩子开口即烂梗,便诉诸暴力,孩子每说一句烂梗,就等价兑换一个巴掌。

还有人想从源头治起,彻底切断孩子的网线,以绝后患。

然而,因为垃圾讯息和低俗内容而将网络拒之门外的人,也同时拒绝了它的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以及它所承载着的知识、创意和视野。

新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每年有上千个汉语新词诞生,它们的一部分,例如"内卷",确切地形容了旧语言无法描述的新现象,使源远流长的汉语始终充满活力。

其中没那么好的部分,也遵循着短则数月、长则一年的网络用语生命周期,渐渐被人们淘汰和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