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为何对印度“援俄”保持沉默

2025-07-29 11:34  头条

俄乌冲突背后藏着很多无法说清的交易,这里的真相很简单也很直接

世界开始看向印度

印度在很早就和俄罗斯有很大合作,没有别的国家能做到这样。印度公开购买大量俄原油,表面看是平常交易。实际印度进口后再出口,欧洲买单,交易链一直没断开,利益持续流动。

印度每年买进、卖出俄油金额增幅巨大。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进口俄罗斯原油总额大约480亿美元。出口精炼产品后获得的收益更高。印度成为能源转运基地,全球关注。

中国始终保持清晰立场

中国从2022年到现在,一直对俄乌问题有一个清楚做法。中方没有加入任何一方,也没有直接介入冲突。中国强调所有国家都应该通过对话解决争端,不给局势增加新变化。

在所有和俄罗斯的贸易都是公开且合规的,中方多次讲明没有对俄直接提供军火。每个谈判场合、中国外交部、联合国代表团都做了这个说明。所有交易都是接受国际监管和公开数据。

2024年3月,美国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再次提出中国军民两用物资流入俄乌战场。中国代表当场指出这项说法没有证据。中方强调每一批产品都有严密追踪,出口规则执行到位。美国没有公布进一步数据支撑。

印度被曝出口炸药给俄罗斯

2024年底,印度一家公司对俄罗斯出口高能爆炸物HMX,金额大约140万美元。这是目前密度较高、能量强度较大的炸药。HMX普遍用在民用设备,比如采矿、石油、化工。军事用途存在,但没有直接证据直接用于俄乌前线。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披露,俄军无人机残骸上出现了写有印度公司Promsintez字样的部分。乌克兰媒体公开指向印度,说印度间接支持俄方作战装备。美欧未对此表态,也未正式认定印度援助俄罗斯。

美国对待中国和印度的差别很明显

只要国外有媒体提出中国和俄罗斯相关的军事或经济联系,美方几乎都会跟进调查。2024年4月,美国财政部再次审查中国与俄企业的贸易清单,美方公开提出要对涉及企业施加新制裁方案。这种做法在印度事件上没有出现。

美欧早前就释放过警告,任何向俄罗斯提供战略物资的公司都将面临直接制裁。只要有关中企的消息一出,扣押账户、限制交易立刻启动。印度有交易金额和实物证据,美欧没有采纳同等标准。实际行动层面没有平衡。

外交场合分歧越来越公开

在联合国安理会最新一轮辩论上,美方用大段言语指向中国贸易,举例提到汽车配件、无人机原件可能流入前线。中国代表直接回应说,一切合规,没有涉敏感武器交付。俄乌问题不是中国制造,于理不合。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对俄整体出口总额在825亿美元左右,主要是手机、机械设备等日用品。没有具体举证表明有直接军火大规模输出。

美西方对乌提供各种武器支持,大量军火公开运抵乌克兰。这一过程中,大批军援经过多轮审批和议会讨论。相对应的,中国出口商品持续受到舆论压力。

印度地缘地位受美国庇护

美国自2022年对印度态度明确偏护。莫迪政府抵制美西方站队要求,大幅增加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并将所得油品转手出口欧盟。美国认知到难以约束印度政策,实际只是口头表示关切,制裁没有落地。印太战略框架让美国对印度选择默许。

2023年底,欧盟进口自印度的能源总额激增,数据对比2021年同期涨幅高达140%。美国声明自己关注但不会主动介入。

印俄交易案例明摆着

有公开数据显示,在2023年4月至12月间,印度对俄出口了至少3批次高能炸药。总价值约225万美元。这些物品在国际市场归类为工业原料,是否用于军事用途只有买方能解答。西方舆论没有形成调查热潮,只是媒体报道未延伸到官方制裁动作。

中国每次都是首要焦点

每当俄乌局势变动,国际主要媒体都聚焦中国动向。西方分析指出,如果中国停止常规贸易,俄罗斯战争压力会变大。北约发言人公开喊话中国切断对俄一切经贸活动。压力一直存在,具体措施反复出台。

俄乌冲突局势变化加速

2024年6月,俄军取得前线红军城。乌军70%补给线路受损。俄乌第三轮和谈结束,没有成果,只换取了一批战俘。东西方所有观察家都在紧盯接下来几周内的战线变化。红军城作用被书写入军情材料。

综合数字,俄乌冲突至今直接军事损失难以准确统计。前线局势朝俄罗斯方向推进,相关后果正在发酵。

美国在双重标准上毫无掩饰

各种声明和做法都指向一件事,美国选择制裁中国,控制舆论,但对印度的同类事件容忍。只有中国商贸受到高频度抽查、调查、点名和细节跟进。印度方面,贸易核查、银行冻结措施都没有执行,舆论关注也快速降温。

所有决策指向自身利益

对比之下,美国长期把中国定义为首要潜在对手,但印度始终被定位为"合作伙伴"。政策实施层面,很多实际措施对应两个国家有巨大不同,这个取向公开可见。俄乌冲突没有改变各国基本采购和转运方式,只是把矛盾和利益对抗更加公开。

相关数据、政策、声明同时指明一种局面。西方行为和战略目标经过演变,已经不再遮掩差别化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