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十年,地球可能进入极寒时代?

2025-09-25 17:45  网易

想象一下零下100摄氏度的气温,成年人拳头大小的冰雹,所有的建筑上面全都裹着一层厚厚的冰层。

这虽然的电影《后天》中的片段,但在未来很有可能变成现实,而从2025年开始,地球可能就会进入极寒时代倒计时。

那位为什么地球可能会出现极寒情况?


极寒时代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系统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加剧的显著趋势,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人类对自然系统微妙平衡变化的高度敏感。

"万里冰封,千里雪飘"这一壮阔景象,正悄然从虚构走向现实,预示着严寒时代的阴影正逐步笼罩全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其深层根源或可追溯至大西洋环流--这一地球气候系统中至关重要的调节机制。

《自然-通信》这一权威科学期刊的最新预测,为大西洋环流潜在崩溃及其可能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冷现象敲响了警钟。


参考资料:新华网2018年3月22日发布关于《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因为太阳要变"冷美人"?》的报道

大西洋环流,更具体地称为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作为地球上最为关键的热量传输系统之一,其运作机制深刻影响着全球气候格局。


AMOC通过深层海洋流动,将热带海域丰富的热量向北输送,为欧洲及北美大陆带来了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维持这些地区生态平衡与农业生产的基石。

但近期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AMOC的流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减缓,过去150年间已显著下降了约15%。


这一变化不仅削弱了其热量传输能力,更预示着全球气候系统可能迎来一次重大的重构,一旦AMOC崩溃,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可能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气温骤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经济乃至生态系统造成深远影响。

曾仕强教授等学者关于自然灾害频发与粮食危机的预言,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深思,它们或可视为AMOC潜在崩溃风险的预警信号。


同时,英国《每日邮报》关于太阳活动低谷期可能诱发小冰河时代的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于未来气候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些预测与观察,均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核心--大西洋环流状态的任何显著变化,都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且不可预测的影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这一长期以来的环境议题,其影响正以一种复杂且非线性的方式作用于AMOC。

格陵兰冰盖与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不仅加剧了海平面上升问题,更通过向北大西洋注入大量淡水,直接干扰了AMOC的正常运作。


这一过程如同在气候系统的精密齿轮中插入了一块异物,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衡与崩溃,进而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但不限于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丧失以及物种多样性的锐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温室效应原本被是视为加剧全球变暖的元凶,可现在却意外地成为了触发气候骤降的潜在推手。


近年来,碳排放量的急剧攀升触发了强烈的温室效应,其连锁反应深刻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是AMOC这一地球气候系统的"恒温调节器",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AMOC作为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热量传输机制之一,承担着将赤道附近过剩的热量输送至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重任,其稳定运作对于维持全球气候平衡至关重要。


但全球变暖的加剧却悄然改变了这一格局,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释放出的巨量淡水汇入北冰洋,显著降低了该区域海水的盐度与密度,进而阻碍了AMOC深层水的形成与流动,导致其整体流速显著放缓,宛如一位年迈的旅者,步履维艰。

更为严峻的是,科学界普遍担忧AMOC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届时其流速将急剧下降乃至完全停滞,这一"海洋传送带"的失效将直接切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重要热量来源,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气候后果。


北半球或将率先步入"新冰河时代",而南半球则因热量滞留而陷入极端干旱与高温的困境,这种极端气候状态难以持久,随着北极寒流的扩散,全球将迅速被极寒所笼罩,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基于当前气候模型与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科学家们预测这一气候剧变的最早可能发生在2035年左右,最晚亦不迟于21世纪末。


此外太阳黑子活动进入极小期的叠加效应,将进一步削弱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加速全球气候的降温趋势,使得这一危机更加紧迫与复杂。

AMOC的潜在崩溃不仅将重塑全球热量分布格局,还将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欧洲、北美东海岸、南极以及印度、南非、南美等关键地区将首当其冲。


参考资料:上观新闻2023年7月16日发布关于《大西洋环流最早于2025年崩溃?人类的"后天"会到来吗?》的报道

面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生态系统崩溃、农业生产受损、水资源短缺及人口大规模迁移等严峻挑战,这些变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秩序的深刻变革。

面对这一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人类社会的集体行动刻不容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巴黎协定》虽已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框架性指导,但实施力度与速度仍需大幅提升,以避免突破1.5°C的温控目标,从而减轻对AMOC等关键气候系统的冲击。

为此,各国政府与企业需采取更加积极果断的措施,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持续交通方式,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同时,探索并审慎评估包括地球工程在内的创新解决方案,虽其争议不断,却也反映了科学界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紧迫性的深刻认识与不懈追求。

在此关键时刻,每一个个体都应成为行动者,通过提升环保意识、减少个人碳排放、支持绿色消费等方式,为减缓气候变暖、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唯有全球携手,共同努力,方能在这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挑战中,守护住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