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公开表示"台海有事,日本要动用集体自卫权",不拐弯抹角,直接踩到红线。在11月1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林剑用两个字来定性:侵略。不是"关切"或者"反对",而是确定性质。

同日,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了日本驻华大使,并要求其作出明确答复。中方的退路十分清楚,那就是撤回、公开收场。高市不退,放出话来"以后不提了",中方不买账,模糊空间被堵住。
无路可退,于是高市开始寻找"靠山"。第一站是澳大利亚。日本驻澳大使公开将台海同区域的安全联系在一起,把稀土和战略资源联系在一起,企图拉拢澳大利亚参与进来。澳大利亚方面态度谨慎克制,目前尚未作出回应。中国的经贸规模摆在那儿,没有人愿意为了别人的底线而把自己的饭碗砸了。
第二步走向多边场。G7外长会于加拿大召开,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将中方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肮脏的脑袋伸过来了,只能痛快斩掉"的话带到了会议上,试图制造出"外交失礼"的共鸣。结果美国不搭话,法德意也不搭话,加拿大走流程,现场一片冷。

外援扑空之后,日本国内的风向也变了。前首相石破茂公开表示"不支持高市的说法",重申历届政府在台海问题上都采取了不干涉的立场。这是立场也是拆台,给公众画线:她不代日本一贯的基调。而且不是第一个给过她降温的前首相,是第三个。屏幕中"意见分化"的出现,使她处于更加尴尬的位置。
高市本来希望通过强硬的方式团结起"鹰派",为未来铺路,但是最后却逼迫温和与务实派表示"不同意"。她的政治资本在减少,支持她的人也少了。对手不必出声,只说一句"这不符合一贯方针",她就被孤零零地悬在一根绷得很紧的弦上了。这场风波也将中日互动拉到了敏感的位置上。中方把"侵略"用在台海上,这就等于在台海上投下了一颗"定性炸弹",一旦越过这条线,就不再是口水仗了,而是一场性质上的对抗。

更有趣的是俄罗斯的参与。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就北方四岛问题对日本提出劝告,不要把心思放在错误的地方。俄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直言不讳,认为高市成了美国的附庸,日方外交"丧失独立性"。
之所以引起多方面的反响,是因为台海就是红线。它不是选举口号,也不是为了博取关注而刻意制造的。说"集体自卫权",听众就会联想到船和机、真刀真枪、风险外溢、供应链震荡。中方第一次在该问题上使用"侵略"一词,背后有历史记忆的山脉。不是生硬的用词,而是有温度的评价,教科书里的图片和家族的讲述。

对日本政界来说,这是一个选择题:是继续让少数人把台海当作炫耀的舞台,还是回归稳健的传统--稳稳当当地控制局面,不轻易挑起事端?石破茂给出的答案是:不要被少数人的言论所影响。现实也在拉着手--经济上不能没有中国,安全上又不能完全依赖中国,越是在两难的时候,就越要讲究分寸。
但是有一点已经很明确,靠喊话来博取热度的时代越来越窄。全球产业链和地缘风险深度交织在一起,任何将风险外溢到台海的行为,在资本市场、航运价格、区域军控方面都会留下回声。对于一般人来讲,那就是钱包里的数字、港口的集装箱、课本上的新案例,不抽象,是生活。

红线就在那里,谁去碰谁就明白了水有多深。台海不是政治秀的舞台,它关系到的是区域和平以及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收回话是一小步,学会在重大问题上不乱说话、不乱试探,才是更重要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