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600%,为何消费者仍然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2025-02-24 16:51  头条

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购物广告,让人眼花缭乱,精致的包包,闪耀的珠宝,然而,你是否想过,你心心念念的"宝贝",或许只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第N个"高仿"?

近年来,假货市场日益猖獗,他们无孔不入,市面上流行的商品,都难逃被仿冒的命运,因为这些"假货"的利润,高达600%。

更让人担忧的是,很多消费者,明明知道是假货,却依然心甘情愿的购买,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知假买假"的现象?假货产业链条上的巨额利润,又会带来哪些危害?

暴利的假货市场

奢侈品,从来都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追逐大牌包包、大牌手表,无非是希望借助这些符号,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财富,甚至是社会阶层。

然而,这些商品高昂的价格,却把大多数人,挡在了奢侈品消费的门槛之外,这也为假货产业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假货产业链,早就形成了,"精工"制造的,流水线运作模式,从设计、选材、加工,到包装、物流、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甚至形成了一条龙服务。

更有的假货商家,力求在外观、材质、工艺上,做到极致,就是我们熟悉的"高级A货",他们会,费尽心思的研究正品,当然,这些假货的材料依旧是低廉的。

比如用人造革冒充真皮,用普通金属镀金,以此来降低成本,然后赚取暴利,这些假冒的奢侈品,最终流向了线上平台、实体店铺、朋友圈代购等等各种渠道。

一些商家,甚至会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编造"海外代购"、"内部渠道"、"限量款"等一些噱头,把高仿包装成正品,用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

来欺骗那些,渴望拥有奢侈品,却又囊中羞涩的消费者,更有的商家,还会伪造购物小票、海关证明等等,来迷惑消费者,增加信任度。

知假买假

也有一些消费者,明明知道是假货,却依然心甘情愿的购买,原因无非就是,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

在他们看来,与其花高价买一个logo,不如花少量的钱买一个"看起来差不多"的替代品,既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能减轻经济压力。

除了这些假货商家,就像那些各种"炒价"团伙,就拿球鞋来说,一些"炒鞋"团伙,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把一些限量版球鞋,炒到天价。

这种"行情",也会进一步刺激高仿商品的市场,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高仿商品,完整的产业链,也逐渐形成。

就以最出名的"莆田鞋"为例,莆田仿制产业的兴起,是因为很多国际知名运动品牌,把代工厂设在了莆田,让当地积累了,一大批丰富制鞋经验的产业工人。

受利益驱使,一些企业开始铤而走险,从最初的小作坊生产,到现在的规模化、工厂化运作,形成了生产、销售、宣传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他们甚至打出了"高级A货"的名号,公开售卖高仿产品,但这些仿制品的质量,都不会很好,劣质的材料,粗糙度做工,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甚至有的厂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极限的压低成本,导致很多原料,都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

那些原创品牌,为了打造高品质产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被高仿商品抢占了市场,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

假货假到食品

假货的猖獗,不只体现在穿上面,假货就像一颗毒瘤,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食品上,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小摊上,看到那种包装简陋、价格低廉的"名牌"食品,这些都是假货。

那些来路不明的小作坊,用劣质的原料,和粗糙的工艺,炮制出一批批的,"三无"食品,贴上伪造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年轻人看到这些食品,或许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但如果换成那些老一辈的人呢?他们对这些品牌,根本就不了解,从而被低廉的价格吸引,然后买回家,不知不觉中健康就受到了影响。

就像之前,风靡一时的,"大个核桃"、"汰洁"、"康帅夫"吗?这些"山寨货",凭借着低廉的价格,和迷惑性的包装,在小卖部风靡一时。

而且,一些制假的商家,已经把黑手,伸向了那些知名品牌,他们仿冒正品的外包装,甚至连防伪标识,都做得惟妙惟肖,让人分不清真假,假货的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严重打击了,正品商家的积极性。

拒绝假货

奢侈品之所以"奢侈",不仅仅是因为,价格昂贵,更多的还是那些品牌背后,蕴含的品牌历史、文化传承、匠心工艺和独特设计。

所以我们要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消费理念,不要盲目的追求品牌,其次如果真的想购买,也要量力而行,并且去到品牌的官网,或者线下的专卖店。

如果选择代购,或者其他方式,一定要选择那些,信誉良好的平台或者商家,不能花了大价钱,最后却买了个寂寞。

而且为了打击那些假货的泛滥,国家也在不断加监管的力度,那些高仿和假货商品的生存空间,也只会越来越小。

总结

真正让假货"消失",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用心打造更多的高质量产品,我们消费者也要改变消费理念,增强维权的意识,支持正品,抵制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