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紧急撤侨!中资遭袭击,美俄欧血泪教训

2025-11-06 20:56  头条

正午时分,阳光炙烤着西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街头。城市往日的喧嚣被加油站前漫长的车流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挤作一团,蜿蜒数百米,几乎占满整条主干道。排队等候的司机探头张望,有人守在方向盘后打盹,有人干脆弃车离开。空油桶和塑料壶散落一地,空气中弥漫着汽油与尘土的混合气味。

"加油站已经断供三天了,我们自己也在等消息,只能维持秩序,看着大家干等,心里也难受。"巴马科一处加油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从昨天早上就来排队,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有。"摩托车司机桑巴·迪亚洛无奈地说,要想知道哪家加油站什么时候能进新油,只能靠熟人之间口耳相传,"近几天,一些加油站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提醒民众前往加油"。

近一个月来,马里遭遇较为严重的燃料短缺。汽油和柴油供应紧张波及全国,交通运输受阻、经济活动受限、民生压力骤增。目前,在巴马科及周边地区,加油站供应实行限量配售,每辆车每日限购1万西非法郎(约合126元人民币)的燃油。柴油官方售价每升750西非法郎(约合9.45元人民币),但由于供应紧张,黑市价格已飙升数倍。

观察人士指出,燃料紧缺背后与安全形势密切相关。9月以来,"支持伊斯兰与穆斯林组织"(JNIM)多次在通往巴马科的主要公路上设伏袭击,阻挠从塞内加尔、科特迪瓦等国驶入马里的燃料运输车队,通过袭击经济目标,削弱政府实力、扰乱地区贸易。据马里安全部门通报,已有数十辆油罐车被焚毁。

燃料短缺的影响正扩散至社会经济各领域。马里国家电力公司发布通知,由于燃料供应不足,火力发电机组运转时间锐减,部分地区日供电时间从19小时缩减至6小时。电力供应不稳使不少企业被迫停工限产。巴马科一家报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印刷厂因柴油短缺只能勉强维持最低运转,"报纸版面削减了一半,有时干脆无法出版"。

燃料供应不足同时推高了市场物价,生活必需品价格普涨。在巴马科拉菲亚布古市场,年轻家庭主妇卡迪亚图对记者说,一瓶食用油一周内涨价近三分之一,洋葱和番茄价格也翻了一倍,"连去市场的交通费都贵了,生活越来越难"。一些摊贩反映,批发商进货困难,运费是平时的两到三倍,许多商品进货周期被迫拉长。

记者走访位于巴马科的马里医院时了解到,不少患者因油荒无法前往医院就诊,门诊量明显下降。医院的中国援马里医疗队医生陈斯对记者说,眼科门诊平日每天可接诊约30名患者,如今只有约20人候诊。原计划进行的4台眼科手术中,仅有两名患者能够按时到院,部分术后复查患者也被迫推迟复诊。政府日前还宣布调整学校日程,全国学校自10月27日至11月9日停课。一位私立学校校长表示,停课期可能还将延长。

面对危机,马里政府近日启动"燃料危机紧急应对计划",保障油罐车护送、建立应急燃料储备、简化进口手续、对能源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并实行燃料分配优先制,保障医院、救援车辆及公共交通用油。

此外,马里军方在全国范围强化安全行动,重点清剿运油车队沿线恐怖分子。10月26日,马里武装部队在南部布古尼大区成功击退一起针对燃料车队的袭击,击毙多名武装分子并缴获武器装备。与此同时,约200辆油罐车在军警护送下于26日至27日间抵达巴马科。许多居民表示,这一消息让人"看到了希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巴马科市区治安总体较好,在主要路段并无警察和宪兵巡逻,在市内一些地标建筑拍照也没有遇到阻拦,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氛围。司机告诉记者,由于"油荒",马路上的车辆没有平时多。记者看到,不时有青少年在路边的操场踢球,沿街有商贩在售卖传统食品,市区随处可见大幅广告牌,街景与其他西非国家首都并无二致。

这是10月26日在马里首都巴马科拍摄的和平纪念碑。巴马科是马里共和国的首都,是马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新华社记者 司源 摄

这是记者继2007年和2009年后第三度来到马里,当时巴马科市区道路平坦笔直,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善,在一众西非国家首都中显得较为突出。如今,记者发现,马里虽经历了2012年的政变,巴马科市中心变化却不大,城市主干道等重要基础设施维护较为得当,并不显得破败。

分析人士指出,燃料短缺凸显了马里经济对外部供应及安全环境的高度依赖,但政府近期采取的一系列护送运输、应急分配和国际合作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都巴马科和主要城市的供应压力。随着军方加强运输通道安全、部分油罐车顺利抵达,燃料供应形势正呈现初步改善迹象。

2012年3月,马里发生军事政变,图阿雷格武装组织乘机攻陷北部基达尔等3个大区首府。2015年5月,马里政府与北部地区部分武装组织签署和平与和解协议,同年6月,各方完成协议最终签署。然而,马里北部地区近年来仍冲突不断,中部和南部地区的武装袭击也有增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