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警匪剧表达登上新高度,《黄雀》编剧:不会美化罪犯!(3)

2025-03-31 11:27  头条

创作手法:"新颖视听质感"的艺术表达

导演卢伦常的视听语言,在镜头语言和场景调度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她用抽丝剥茧的细腻感去布局,清晰地呈现出扒手、盗贼犯罪过程,及警察在二十几年前,如何布局,在人赃俱获的状况下抓捕罪犯。

这种克制的写实感更见功底。

时空调度上,导演常用相同的道具、场景进行过场,几乎每一次都是精心设计,毫不突兀。

剧本中有一段心理戏:医生每次打好饭,要穿过火车站广场,走得很慢,观察环境,选择犯罪目标。

导演没有用旁白或OS,而是通过医生、广场全景、"特效"留下医生和她选择的犯罪目标、回归人流,四个镜头表现;而医生进入表匠的犯罪团伙时,导演用"天空中,一块乌云盖住了医生的头顶"来表现。

全剧类似这种带有暗喻意味的视听表达,比比皆是。不用旁白解说,用动作和视听语言,引导观众参与到剧情中,跟随导演给信息的节奏拼凑剧情真相。这种智商全然在线参与感,观感非比寻常。

同时《黄雀》如美剧的节奏感,结构紧凑,一集《黄雀》堪比普通国产剧好几集的容量,根本无法倍速看,观剧时多巴胺持续分泌令观众欲罢不能。

编剧王小枪的"背面叙事"哲学,也在《黄雀》中充分展现。

编剧给出了颠覆性的盗贼视角,通过姜大卫饰演的广叔为"贼王"制定了内部规则,成为"守规矩"、"划范围"的小偷团伙;以表匠医生为主,设计类的"兼职盗贼团";和"聋哑团伙"底层小偷之间--内部不同的师徒秩序:规则派,权力压制派,或以亲情为纽带,折射不同盗贼团伙的丛林法则。

《黄雀》中,观众也能享受到好的台词带来的愉悦的观剧体验。

在这部剧中,台词是重要道具,密度跟随剧情节奏,与每个人物性格完美贴合,潜台词又暗藏人性交锋:

表匠"佛爷"与医生的交锋,压制之下,一句"对你好没用是吧"令人胆战心惊;

警察介入,犯罪终止,一句"你的药过期了,需要重新开",又清晰又有深意;

将故事发生地选择在火车上,是由于王小枪认为,火车站是一个有隐喻的地方,人生就像火车站一般迎来送往,表面上看,丢的是钱包、金项链或者眼角膜,本质是想探讨人生的得与失。

那些人物的回忆片段不仅是补充背景,更是符合人物选择的注脚,过去创伤,无奈或者得意忘形,或自甘堕落。而从1994的大源,到2004的荔城,观众早已脑补出郭鹏飞的从初生牛犊到自我救赎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