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警匪剧表达登上新高度,《黄雀》编剧:不会美化罪犯!(2)

2025-03-31 11:27  头条

内容突破:警匪剧的"人性实验场"

好的剧作,故事应该跟着人走,应该跟着人物的选择走。

作为既有主线,也有群像表达的警匪剧,《黄雀》在多线叙事和的人物刻画里,将人物放在叙事中,让他们的选择生成了故事,同时也让观众进入了故事。

观众总是好奇,警察与盗贼之间,将会如何选择,如何博弈,成为这部剧最大的魅力。

《黄雀》故事情节有两条主线:

回溯1994年的大源,郭鹏飞在年轻时如何长线追捕"金角银角"犯罪团伙,"弄丢"了未婚妻;

十年后,听闻未婚妻在荔城,郭鹏飞调来荔城火车站派出所,在扒手最猖獗之处,破获"兼职盗贼团"的案件,也逐渐顺藤摸瓜,找到了人生早已焕新的前未婚妻。

1994的大源故事,放在片头,2004的荔城是"正片"。这种利用片头穿插时空的叙事方式,与美剧《风骚律师》的戏剧表达如出一辙。

不止郭鹏飞,《黄雀》的主创,在剧中几乎关注了每个重要人物的成长或堕落的选择与理由。

警察花姐抓了晓丽的小偷父母,选择抚养晓丽长大,视如己出;医生锲而不舍寻到瘫痪弟弟,选择屈服于表匠"佛爷"给弟弟提供医生和康复资源,成为犯罪团伙中的"大脑";大小春是聋哑人,选择跟随表哥做扒手……

在扣人心弦的反扒情节、犯罪过程与追捕情节中,这些人物的成长和欲望流动,每个角色都有动机与挣扎。所谓人生没有"不得已"的善恶,每个选择都是自我的投射。而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人物的抉择与命运起伏,时而难过揪心,时而慨叹唏嘘。

《黄雀》里的警察与盗贼在法律与立场上完全对立,但共享在相似的生存环境中:

警察的手机也会欠费,警察也要借钱为炒股亏损的妻子还债,警察也会对青春期的小孩教育有些无措;

作为盗贼,医生对病人下手固然可恶,面对带孩子看病的老乡她也曾伸出援手,小偷小摸的老董想买药给母亲看病;贼也有阶层之分,最低级的会被夹断手指。

《黄雀》没有美化任何犯罪,这部剧的人物叙事里,是用探讨人性的弱点和选择的代价,呈现了复杂而真实的警察和盗贼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