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洛夫:美国终于学会倾听,但俄罗斯正坚定地向东眺望-伊戈尔·马卡洛夫

2025-05-05 10:00  观察者网

随着特朗普上台并释放出美俄关系缓和信号,国内有不少人在讨论俄罗斯放弃"向东看"战略并再次转向西方的可能。

针对美俄互动后俄罗斯的战略选择问题,观察者网对话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世界经济研究部主任伊戈尔·马卡洛夫,请他从俄罗斯学者角度为我们分析俄罗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俄发展前景。

【文/伊戈尔·马卡洛夫,对话/高艳平,整理、翻译/唐晓甫】

多年后,美国终于准备好倾听俄罗斯人的意见了

观察者网:美国政府最近正在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这引起了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很多讨论。俄罗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伊戈尔·马卡洛夫:在过去五个月中,全球舆论领域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特朗普二次担任美国总统。由于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开启,许多现有的国际秩序领域都发生了变化,而中俄关系大概是唯一保持稳定的组成部分。

特朗普总统任期常与自由秩序的终结以及全球化的衰落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这一切的起点实际上在特朗普之前:他不是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而更像是其症状的表征。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真正发生变化的是两个关键方面:

第一,新总统和新一届美国政府在西方世界内部引发了深刻分裂;

第二,新总统对国际经济体系,尤其是国际贸易关系,持有一种截然不同且商业化的观点(从交易达成的角度审视经济关系)。

这两方面的变化在战术上都对俄罗斯利好。对俄罗斯来说,跨大西洋伙伴体系的削弱使得反俄阵营有所松动,而从达成交易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虽不如强调维护国家利益那般令人舒适,但比起前一届政府那种否定对话可能性、灌输单一价值观的做法更加容易被俄罗斯接受。

在美俄对话中,最为关键的是,经过多年以后,美国终于愿意倾听俄罗斯的意见。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俄美对话会取得积极成果,也不意味着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成为俄罗斯的可靠伙伴,但即便双方存在矛盾,对话始终是正常沟通的方式。例如,中美之间虽然存在诸多分歧,但双方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仍保持对话;俄罗斯也希望与美国维持这种沟通机制。

普京和特朗普此前进行了直接通话

那么,这些变化对中俄关系有何影响?我认为,中美关系固然有其价值,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也有其意义,但这两者都不会影响中俄关系。目前,新一届美国政府的一些行为或许会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和对俄的举措,但双方的角色已发生了转变。

有专家认为,特朗普希望借助俄罗斯击败中国,就如尼克松曾恢复与中国的关系以遏制苏联一样;但我不认为这是特朗普的主要动机。即便如此,这样的策略也很可能会失败。正如近期多位发言人所反复强调的,中俄关系友好拥有强大的内生驱动力和独特的战略价值,不会受到任何第三方的左右。

此外,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2448亿美元,而美俄双边贸易额却不足35亿美元。美国和俄罗斯位于各自半球一端,而中国和俄罗斯则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正是"远亲不如近邻"。在国际经济体系各成员日益相互依存的背景下,中俄无疑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这种关系将在未来一百年内持续稳固。

俄罗斯人认为,只有在符合俄罗斯条件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调解俄乌冲突找到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出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希望将其对外关系和经济政策恢复到2021年的状态。

俄罗斯需要首先确保其西部边境的安全。与欧洲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关系正常化是必要的,但是西部边境的安全对俄罗斯来说是必需的,这种安全将为俄罗斯"向东看"战略提供至关重要的稳定基础。俄罗斯需要从停滞的市场中调整出来,转向发展最快的市场,而这些市场正位于亚洲。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无需担心美俄之间的对话。无论未来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如何演变(此处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都不会对中俄关系产生任何影响,我们对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充满信心。

未来即使美俄关系正常化,也不会影响俄罗斯的"转向东方"战略

观察者网:俄罗斯"向东看"战略转向在乌克兰战争后明显加速了,您认为这是一个长期战略还是短期战略?

伊戈尔·马卡洛夫:这毫无疑问是一项长期战略。早在十年前,我和同事们就出版了一本名为《转向东方》的书。而在更早之前的2010年代初期,我们就已经坚持"向东看"的观点。实际上,对于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究竟何时起步,不同人士有着各自的看法。

在我看来,"向东看"战略始于2012年。当时,普京总统在他竞选前写的文章中提出,俄罗斯的经济和社会应"乘中国的东风扬俄罗斯的风帆",把握中国的发展机遇,将中国融入俄罗斯市场。同年,我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举办了APEC峰会,为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动,并吸引了大量关注。

总体来看,这些因素和俄罗斯人民对中国及其他亚洲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共同促使俄罗斯当局转向东方。

"向东看"战略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极为明确的战略布局,普京在2013年向联邦议会发表讲话时便指出,俄罗斯远东的发展以及"向东看"战略将成为贯穿整个21世纪的重要工程--由此你便能体会到这项战略的长期性。

当然不可否认,存在几个关键时间节点让俄罗斯加速了这一进程。首先,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之际,大批或部分此前完全倾向于西方的俄罗斯精英开始认识到,俄罗斯不可能再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许多政治精英明确表示俄罗斯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那就是亚洲的经济发展机遇。

俄罗斯对西方的贸易份额长期停滞,而东方市场蕴藏着众多机遇。所以基于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考量,"向东看"战略都更具理性和优势;只是由于此前的政治局势变化和个人认知变化滞后,使得转向进程在2014年才成为一个显性节点。

第二个关键节点则出现在2022年初,那时不仅部分政治精英,而是整个社会都普遍认识到,俄罗斯的未来无论如何都不在欧洲。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变化更多反映了公众认知的转变,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的改变。因为客观形势早在十年前就已明朗,但由于公众认知存在惯性,转变并不迅速。

正因如此,2014年和2022年的节点对加速"向东看"战略的推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当说明,俄罗斯政府的"向东看"战略并非由这些节点直接推动,其本质上是一项长期规划。但客观上,这些节点对公众和部分政策制定者的观念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观察者网:您是否认为,俄罗斯与美国和乌克兰关系的变化会对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产生影响?

伊戈尔·马卡洛夫:绝对没有。我们确实希望恢复与美方的对话,并期望这一进程能够持续下去;但无人能断言这种对话最终会带来俄乌冲突和谈的突破性进展,或是让乌克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真诚希望对话能够重启,单纯希望俄美关系恢复到某种正常状态,毕竟当前状况远非正常。然而,这种恢复并不影响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两者完全属于不同领域。

我们确实需要与美国展开对话,也许之后会和欧洲对话,但俄罗斯相信自己的未来不在欧美,而是在世界其他地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我们的邻国,无疑是我们的主要伙伴。不过我们也没有将中国视为唯一合作伙伴,还在关注全球其他国家。

俄罗斯的未来不仅在于中国,还在于广阔的东方及"全球南方"国家,也就是俄罗斯人口中的"世界大多数国家"或"全球大多数国家"。这些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他们一方面真诚希望与我们合作,另一方面又渴望摆脱西方影响。所以我们还看好东南亚、南亚、非洲、中东和中亚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国家对俄罗斯具有巨大吸引力。

俄罗斯将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阔东方和"全球南方"国家,这是俄罗斯整个21世纪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向东看"的战略已经奏效了,任何与美国的对话都不会改变这一根本政策。

观察者网:全球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关注俄罗斯是如何在俄乌战争期间实现经济恢复的。您认为在西方史无前例制裁的背景下, "向东看"战略是否帮助俄罗斯增强了经济韧性?

伊戈尔·马卡洛夫:毫无疑问,"向东看"战略是俄罗斯经济在面对制裁时表现出较强韧性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并不否认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制裁中暴露出俄罗斯长期积累的技术落后和技术短缺问题,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彻底解决,这构成了俄罗斯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障碍。

俄乌战争加速了俄罗斯向东转的进程

与此同时,令人惊讶的是,俄罗斯经济在制裁后的增长速度反而超过了制裁前。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超过了3.6%和4.5%,远高于2010年代的平均水平,这让包括俄罗斯专家在内的许多人感到意外。

根据我的估计,有两个关键因素发挥了作用。首先,西方对俄罗斯资本实施制裁,阻断了本土资本外流,尤其是向西方的资金流动。过去,资本外流曾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如今,由于对俄罗斯银行体系和部分寡头的制裁,这些资金被迫留在国内,并转向本土市场,从而使得俄罗斯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实现了约10%的投资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向东看"战略是俄罗斯经济在制裁面前表现出强大韧性的原因之一。俄罗斯正在将经济重心从增速较低的国家转向增速较快的国家。与中国、印度、中亚、非洲等地区的经济合作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经济发展,并催生了新的经济活动。长期来看,俄罗斯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将难以再有显著增长,而"全球南方"及东方国家对俄罗斯资源和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观察者网:亚洲一体化不同于欧洲经济一体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俄罗斯尚未加入RCEP等组织。请问这是为什么?在与其他亚太经济组织互动中,俄罗斯是否从中获益?

伊戈尔·马卡洛夫:俄罗斯目前并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我认为,如果俄罗斯能更早加入RCEP,将大有裨益,但现阶段俄罗斯如果要加入RCEP会比之前更加复杂。因为俄罗斯主要依托的区域一体化平台是欧亚经济联盟(EAEU),其中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该联盟对俄罗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我认为俄罗斯迫切需要加入由亚洲经济体建立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欧亚经济联盟(EAEU)已经与越南、新加坡和伊朗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我们还在与印度、阿联酋及其他一些国家进行谈判。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俄罗斯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前,必须与联盟内的其他合作伙伴进行协商。作为一个关税同盟,欧亚经济联盟必须制定统一的贸易政策,因此,所有自由贸易协定都应以欧亚经济联盟的名义达成,而不是仅由俄罗斯单独签署。当然,这使得整个过程变得更加复杂。

总体而言,我希望未来俄罗斯及欧亚经济联盟能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因为这不仅会降低俄罗斯进入亚洲市场的壁垒,也将减少亚洲国家进入俄罗斯市场的障碍。

俄罗斯作为亚太地区的安全平衡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观察者网:您提到在美国推动其亚太战略背景下,俄罗斯可以在亚洲安全架构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与中国一道遏制美国及其亚洲盟友。那么,俄罗斯应如何行动?

伊戈尔·马卡洛夫: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但总的来说,俄罗斯一直与亚洲关键国家保持良好关系。虽然目前日本和韩国不在这一范畴内,但我期望未来俄罗斯即便与这两国的关系也能有所改善。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与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在大欧亚地区,俄罗斯是为数不多同时与印度和巴基斯坦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之一。因此,俄罗斯具备充足条件在不同经济体之间充当调解者,搭建对话平台。

例如,中印两国均参加并在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SCO)中进行有效合作。同样,在SCO内,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非常紧张,但它们依然是该组织的成员。今年,在喀山举行的金砖会议上,我们见证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双边对话。俄罗斯在这一过程中尽自己所能充当调解者协助推动对话。

当然,当我们在2015年撰写《转向东方》一书时,形势与如今大为不同。当时,俄罗斯在亚洲扮演安全平衡者的机会远比现在多;然而,即便在现阶段,俄罗斯仍在亚太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

对中国来说也同样重要:如果美国没有在乌克兰问题上受到俄罗斯的制衡,其在对华政策上就可能采取更加敌对的行动。在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条件下,中国的善意与支持对于俄罗斯尤为重要,而这对中国自身也具有重大意义。

美制"海马斯"火箭炮系统

观察者网:我们都知道,"向东看"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终结。请问俄罗斯打算如何实现东西方关系的平衡?

伊戈尔·马卡洛夫:目前,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已基本中断,但我们期望未来俄欧关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

俄罗斯的"向东看"战略是一个基于经济与地缘政治的长期选择,无论如何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心态上会变成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本质上是一个建立在自身独特文明基础上的文明型国家,这一战略转变不会改变俄罗斯对自身的认知;它只是调整了我们在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方向上的重心。

东方和大欧亚地区代表着俄罗斯经济与国际关系未来的主要发力点。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联系,俄罗斯过于依赖西方,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显得不够平衡。现在国际形势已然发生改变,未来世界的重心在东方,而非欧洲。

中俄经济关系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观察者网:最后一个问题,未来俄罗斯希望在"向东看"政策上取得哪些突破?

伊戈尔·马卡洛夫:首先,中俄两国在大多数全球性问题上持类似观点,即便存在差异,我们也能相互尊重,这些差异不会对双方合作构成实质性障碍。

例如,在中国和俄罗斯曾就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后,两国在中亚地区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讨论。由于中俄之间进行了充分的对话,这些潜在的冲突之后并未真正爆发,反而在初期便被有效遏制。最终,两国领导人联合发布的声明中明确表示将协调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这种模式正是两国政策实现和谐对接的典范。

与此同时,我认为中俄经济关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近几年中俄贸易发展迅速,但在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投资关系的发展速度上,还远未达到充分发挥潜力的水平。同时,两国在跨境支付方面常常遇到问题,即便采用本币结算,由于担心美国二次制裁,中国银行也往往拒绝与俄罗斯企业合作。

这表明,我们不仅需要与银行进行沟通,促使其采取措施,更需要建立一套独立于美元及美国二级制裁影响之外的支付系统,但遗憾的是,相关建设目前进展不够积极。

西伯利亚铁路

此外,物流方面也存在问题。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运输路线,尤其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但这同时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有望为俄中关系注入新的推动力。我们还应积极推进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促进双边贸易。

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即便没有贸易协定,俄罗斯油气产品的销售状况依然良好,相关产品能够顺利运往中国;但关税问题对于其他进入中国市场的俄罗斯商品,以及进入俄罗斯市场的中国商品十分重要,双方应努力取消或降低双边关税。这一进程困难重重,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调整关税政策需要首先获得欧亚经济联盟内部的同意。

此外,即便在俄罗斯国内,对于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也存在分歧。尽管如此,一旦在政治层面达成共识,双方便应制定具体方案,降低贸易壁垒。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来自美国的制裁问题将长期存在。虽然部分制裁可能被解除或获得豁免,但来自美国的制裁仍可能随时恢复甚至加码。针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非单纯等待形势好转,因为形势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呼吁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长期基础设施,以确保中俄经济合作不受外部制裁打扰。同时双方关系必须具备足够的韧性,以应对所有可能的挑战和压力。